個很有魄力的指揮官。
在非打不可的情況下,他沒有選擇迴避,而是主動迎接挑戰,並且把擊敗敵人的挑戰當成勝利的開端。
從性格上講,阿爾梅爾確實與當年的杜奇威非常相似。
問題是,阿爾梅爾遇到的不是裴承毅,而是李東石。
事實上,以中東戰場上的局勢來看,裴承毅不一定比李東石更厲害。原因很簡單。裴承毅是那種擅長打大兵團會戰的指揮官,如果給他足夠的兵力與廣闊的戰場空間,他能夠擊敗任何敵人。很明顯,幼年的中東戰場上。共和國陸軍還不具備這2個先決條件,也就沒有辦法用裴承毅擅長的方式來打敗對手。與之相比,李東石這種來自空降部隊。擅長在兵力與戰場空間都有限的情況下作戰的將軍,反而更能充分利用戰場上的作戰力量,給予敵人足夠的損傷。
再來看李東石的戰役企圖,也就不難發現,阿爾梅爾向摩蘇爾增兵。打算在這邊決戰的想法,正好對上了李東石的胃口。
6月舊日,在美以軍隊到達卡米什利的時候,李東石把2個戰鬥單位撤了回來。
僅僅幾個小時之後,代爾祖爾方向上的反擊行動就打響了。與摩蘇爾方向上的反擊行動一樣,李東石在這邊也投入了2個戰鬥單位,只不過協助戰鬥的出了7萬伊拉克國防軍的地面部隊之外,還有8萬敘利亞軍隊。
也就是說,在代爾祖爾方向上。李東石投入了力萬兵力。因為敘利亞基本上完全淪陷,敘利亞國防軍的戰鬥力非常低下,士氣更成問題,所以這力萬兵力的戰鬥力不會超過摩蘇爾方向上的佔万軍隊。
當然,與摩蘇爾方向上的戰鬥一樣,傷亡巨大的攻堅戰由盟軍負責。共和國陸軍的戰鬥單位負責運動戰。
這個時候,阿爾梅爾遇到了兩難選擇。
雖然代爾祖爾距離摩蘇爾數百千米,距離大馬士革也有數百千米,加上集約集團聯軍投入的兵力並不多,所以很難一口氣打到大馬士革,但是隻要代爾祖爾失守,卡米什利的美以軍隊的右翼就將暴露在共和**隊的炮口之下,加上共和國陸軍的強大突擊能力,阿爾梅爾肯定不希望在側翼不穩的情況下讓舊萬大軍馳援摩蘇爾,更不會指望在此情況下能夠南下攻打巴格達。
可以說,西約集團聯軍沒有選擇的餘地,必須守住代爾祖爾。
問題就出來了,如果增援代爾祖爾,肯定來不及增援摩蘇爾,而摩蘇爾淪陷的話,守住代爾祖爾的意義也不大。要命的是,如果反過來的話。即守住了摩蘇爾,卻丟掉了代爾祖爾,後果將更加嚴重,因為這意味著摩蘇爾的西約集團聯軍成了甕中之鱉。更要命的是,美以聯軍還不敢輕易分兵,因為分散兵力只會給對方各個擊破的機會,如果考慮到共和國陸軍的戰術機動能力,阿爾梅爾甚至有理由相信,李東石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在某個方向上戰鬥單位,即利用舊萬大軍吃掉一股美以軍隊,然後調整進攻方向。吃掉另外一股美以軍隊。真要打到這個地步,阿爾梅爾就算自裁也抵償不了犯下的過錯。
由此可見,打到這個時候,李東石仍然掌握著主動權。
對阿爾梅爾來說,只有一個辦法能夠化解危局,並且奪回主動權,那就是在卡米什利南面建立一道防線。並且派重兵助手,已經到達卡米什利的佔万美以軍隊全速東進,爭取在共和國陸軍打到卡米什利之前替摩蘇爾解圍,然後再返回卡米什利。穩住防線。如果能夠在卡米什利當摩蘇爾之間與共和國陸軍決戰,並且殲滅共和國陸軍的主力部隊,則能一舉解決所有問題。
當然,阿爾梅爾有理由相信,只要能夠讓李東石認識到,用2個戰鬥單位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打下卡米什利,他就會把主力放到摩蘇爾西面,幾在之前殲滅土軍第7集團軍的泰勒科切克鎮(位於敘伊邊境線附近的伊拉克小鎮)與美以軍隊打一場規模浩大的運動戰。並且由此決定戰場上的局面。
不管怎麼說,美以軍團有佔万大軍,而共和國陸軍只有4個戰鬥單位。如果有必要,阿爾梅爾還能再向前線增派舊萬作戰部隊,而李東石最多隻能增派2個戰鬥單位的5萬兵力,從兵力上講,阿爾梅爾佔了大便宜。
關鍵就是,如何在卡米什利南面建立起一道足以頂住2個戰鬥單位的防線。
為此,阿爾梅爾在6月2日就讓土耳其國民軍的第3集團軍群移防哈塞克,並且沿著哈布林河西面的公路線構築多道防線。
毫無疑問,這絕對是大手筆。
土軍第3集團軍群包括了之前被殲滅的第7集團軍,另外還有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