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日,美國獨立日這一天,共和國陸戰隊的先頭部隊登上了波多黎各。
海灘上的戰鬥打得非常慘烈。雖然共和國陸戰隊選擇了立體登陸戰術。絕大部分作戰部隊都是乘坐垂直起降運輸機到達島上的,只有少數重與大裝備需要由氣墊船、或者登陸艇送上岸,但是在兵力非常有限的情況下,共和國陸戰隊沒有使用較為擅長的大縱深突擊戰術,而是把兵力集中在了海灘上。
這場登陸作戰,可以說是共和國陸戰隊在大戰期間打得最糟糕的一次。
不管有多少其他理由。誰都不能否認,過於草率的決策,嚴重欠缺的準備,讓衝上海灘的陸戰隊官兵成了美軍射殺的物件。
在第一天的戰鬥中,共和國陸戰隊就損失了近聯夠官兵。
要知道,上一場讓共和國陸戰隊在一天之內損失刃為名官兵的戰鬥生在4年前的塞班島上。與4年前相比,共和國陸戰隊不但擁有了更加先進的武器裝備,還擁有絕對的戰場主動權。在幾乎掌握了全部優勢的情況下,仍然打成這個樣子,肯定不是軍人的問題,而是決策者的問題!
肯定得有人為之負責,只不過這人不是裴承毅。
承擔責任的也不是袁晨皓,而是華劍鋒。
波多黎各戰役之後。華劍鋒就主動提出了辭職請求。因為需要有人來背這個黑鍋,所以裴承毅沒有挽留。只是以暫時沒有更合適的海軍助理人選為名,讓華劍鋒在辭職之後繼續做遠來的工作,直到找到合適的接替人選。
當然,這已經是很久之後的事情了。
依靠巨大的傷亡。陸戰隊在島上站穩了腳跟。雖然共和國海軍的準備很不充分,但是實力上的巨大優勢是無法改變的。登陸作戰的第二天,共和國海軍艦隊就趕到戰場。用大口徑電磁炮為陸戰隊官兵提供了強大的炮火支援,也讓才剛看到希望的美軍徹底絕望。在猛烈的炮火面前,不管是人、還是裝備,都沒有幸免的可能。
這一天裡,共和國陸戰隊把2個旅的3萬多名官兵全部送上了海灘。
隨著兵力增加,灘頭陣地得到鞏固。陸戰隊開始向內陸推進。戰線拉開之後,美軍的劣勢就暴露了出來。說得直接一點,在無法確保部隊在戰場上靈活運動的情況下,戰線拉長之後,美軍就喪失了主動權,共和**隊則可以選擇美軍防線上的薄弱環節下手,讓美軍不得不被動防禦。
打到7月6日,局面完全改觀。
在將共和國陸戰隊趕下大海的希望破滅之後,美軍只能退而求其次。把目標確定在穩固防禦上,即利用堅固的防禦陣地,給共和國陸戰隊製造巨大的傷亡,讓共和國為這座島嶼付出足夠高昂的代價。
這個時候,共和國當局原本有辦法改變局面。
從軍事層面考慮,鞏固了灘頭陣的之後,陸戰隊應該穩打穩紮,透過陣地爭奪戰來消耗美軍的有生力量。削弱美軍的抵抗能力與抵抗意志。更重要的是,這種穩步推進的方式能夠爭取到足夠的時間,讓後備部隊趕上來,積聚起更加強大的進攻力量,為決定性的進攻打下基礎。
根據戰後公佈的一些資料,以當時的情況,最多隻需要2個月,也就是到月初,共和國陸戰隊就能聚集起足夠多的兵力,而且到時候後勤保障也能通暢無阻。對於攻打一座面積接近心功平方千米的島嶼來說。竹月的準備時間算不了什麼。更重要的是,從長遠考慮,這2個月的時間可以在接下來的進攻中爭取回來。按照陸戰隊制訂的計劃,如果在口月初起總攻,最遲在年底就能打下波多黎各。
問題是,這是一場政治決定一切的戰役。
共和國當局忍經在開羅做出承諾,要把波多黎各變成猶太人的天飯照座天堂很快就會落入共和國的年中。但是仍然被美國霸知省。共和國的顏面往哪放?更重要的是,按照共和國與歐州達成的秘密協議。只有在佔領了波多黎各,即有了新的猶太人定居點之後才會正式啟動《開羅協議》,被困在中東戰場上的數百萬美軍才能得到妥善安置。所以共和國當局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向軍方施壓。
綜合這些因素,一場原本應該沒有多大難度的島嶼爭奪戰,變成了一場血戰。
陸戰隊好不容易站穩腳跟,在後方的催促下,根本沒有得到充足的時間就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起了進攻。
暫且不說別的,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進攻等於在拿官兵的生命為勝利莫基。
在接下來接近2個月的戰鬥中。陸戰隊的進攻一直不太順暢。即便按照經共和國當局處理之後公佈的戰報,到口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