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部分(1 / 4)

比如。朝鮮提出地國家基礎設施專案中。既有公路、鐵路、橋樑、機場、通訊網路、水利工程、城市排水工程等等傳統意義上地“基礎設施”。還有包括醫院、學校、製藥廠、化肥廠、食品加工廠、水電站等等以往屬於“工業設施”或者“公共設施”地非傳統“基礎設施”。

再比如。朝鮮與得到政府擔保地民營企業地主要合作專案。主要為共和國已經淘汰地紡織、皮革加工、造紙、礦業等等既需要大量勞動力與能源。又會造成嚴重汙染。還沒有多少附加值地低端工業。朝鮮沒有引進高科技企業。除了集中力量解決國民地生活問題、提高國民地生活保障之外。主要與朝鮮教育落後、缺乏足夠地技術工人有關。

毋庸置。朝鮮成為了共和國產業結構調整地受益者。

按照朝鮮與共和國政府、民營企業簽訂地協議,除了保證朝鮮民眾的日常需要的產品之外,大部分由朝鮮生產的工業產品均將銷往共和國,滿足共和國市場對低端產品的需要、為朝鮮創造外匯收入。

《雙邊貿易諒解協議》就是雙方相互給予貿易最惠國待遇,解除貿易壁壘。

短期來看,這項協議對雙方都有好處。朝鮮可以從共和國獲得大量廉價商品,推動國內經濟發展、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共和國可以獲得一個200萬人的大市場,解決上千家外貿型企業的生存問題,創造數十萬個就業崗位。

長遠來看,雙方仍然能從中獲益。朝鮮可以將大量低

輸入共和國的龐大市場,不用擔心出口問題;共和量廉價低端產品,向購買力增強的朝鮮消費者出售高階產品,透過經濟手段控制朝鮮。

因為貿易協議不屬於戰略性協議,所以該協議必定根據時局的變化做出調整。

《中朝經濟與民間交往互信協議》主要涉及三個問題,一是經濟開發區,二是人員往來簽證,三是滯留人員安置工作。

朝鮮將在新義州、江界、惠山與清津開發經濟特區,允許共和國商人與企業家在開設工廠、商會與辦事處,在經濟特區內向共和國商人提供最優惠待遇,在約定的時間內減免稅收等等。後來,隨著朝鮮經濟逐步發展,國內消費能力增強,俄羅斯、蒙古、越南、寮國、柬埔寨等國先後與朝鮮簽署了類似的協議,被准許進入經濟特區。

為了增進相互交流,朝鮮簡化赴朝投資與旅遊的共和國人員的簽證手續。

最重要地還是第三點,即滯留在共和國境內的朝鮮人員的安置工作。

211世紀初,朝鮮連續3年遭遇自然災害,數以百萬計的朝鮮難民湧入共和國境內。這不但給共和國造成了極大的負擔、影響了共和國的社會治安,還導致共和國與朝鮮的外交關係一度緊張。

高峰時,滯留在共和國境內地朝鮮難民超過了300萬人!

當時,朝鮮總人口不到2100萬。

對共和國來說,僅僅保證數百萬難民的生存就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即便不考慮別地生活需要,300萬難民一年就能消耗掉150萬噸糧食。算上管理難民的支出,共和國每年需拿出上百億元養活300萬朝鮮人!

對朝鮮來說,300萬難民更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這些到共和國見過“世面”,知道外面世界是什麼樣子的難民被遣返回朝鮮之後,再也不會相信朝鮮是“天堂”、其他國家和人民都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是“金氏家族”謊言。有知識、有能力的肯定會“圖變”,沒知識、沒能力地則會“造反”。占人口1/77的朝鮮人不再服從“金氏家族”地愚民統治時,“金氏家族”的末日也就來臨了。

最初地時候,共和國也想盡快遣返難民。

先後遣返了3批,總共3萬餘難民後,共和國停止了遣返工作。原因很簡單,所有強制遣返的難民都被朝鮮政府關入集中營,接受“改造”,最終僅有不到1/10的難民成功完成“改造”,其餘地全都人間蒸發了!

當時,共和國的新聞媒體重點報道了這一訊息。

如果強制遣返難民,等於將數百萬活生生地、曾經將共和國當作救星的朝鮮人推入火坑。

也正是如此,共和國與朝鮮地關係在那段時期嚴重倒退。

到龐興龍訪問平壤時,仍然有大約220萬朝鮮難民滯留在共和國境內,其中近180萬生活在難民營內,另外數十萬分散在共和國各地(大部分都是嫁給共和國男性,獲得了共和國國籍的年輕朝鮮女子)。

按照雙方達成的協議,仍然滯留在共和國境內的朝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