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他們在完成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總體設計之後,又於1963年9月奉命轉向更高的目標——承擔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理論設計任務。因此,我國第一顆氫彈的代號就叫做639。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後,周恩來立即指示二機部要加速研製氫彈。周恩來問劉傑:“研製氫彈是怎樣安排考慮的?”劉傑回答:“現在還有許多問題吃不透,大約需要三五年時間。”周恩來說:“五年是不是太慢了。”此後,二機部經過反覆論證,向中央專委報送了《關於加速發展核武器問題的報告》。1965年2月3日和4日,周恩來主持第10次中央專委會,審議並批准了二機部的報告,決定“力爭一九六八年進行氫彈裝置爆炸試驗”。當時,法國對氫彈已經研製了4年多,但還沒有搞成功,廣大科技人員下決心搶在法國的前頭實現氫彈爆炸試驗。
原子彈的理論設計是整個原子彈試驗系統工程的“龍頭”。同樣,更為艱難的氫彈的理論設計是更為複雜的整個氫彈試驗系統工程的“龍頭”。稱鄧稼先為中國的原子彈、氫彈元勳,蓋源於此。周恩來最清楚由原子彈到氫彈的飛躍,關鍵是理論上的突破。他指示二機部要把氫彈的理論研究放在首要位置上,並注意處理好理論和技術、研製和實驗的關係。參見《當代中國的國防科技事業》(上),第101頁。當二機部在《關於加速發展核武器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