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正確處理自力更生同國際合作的關係,積極開展技術引進,儘量採用先進技術,爭取後來居上。
在為國家工業化的目標奮鬥時,周恩來就指出:“主要是自力更生,但不放棄爭取外援。”自力更生不是關門建設,需要同世界各國發展經濟、技術、文化交流。即使實現了工業化,也不可以一切都完全自足,仍然需要發展國際經濟技術交流。60年代以來,在提出為四個現代化的目標而奮鬥時,周恩來進一步發展了上述思想。他說:“我們是大國,整個國民經濟都要自力更生,這有戰略意義,永遠如此。”《周恩來經濟文選》第493頁。我們要“從本國的具體情況出發,依靠本國人民的辛勤勞動,充分利用本國的資源來進行建設”。同上書,第564頁。對世界各國的科學技術要擇其先進、適用的,設法引進。“外國一切好的經驗、好的技術,都要吸收過來,為我所用。學習外國必須同獨創精神相結合”。同上書,第566頁。只要發揮本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善於取人之長,我們在追趕現代化過程中完全可以後來居上。“我們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但是我們有先進經驗可以學習,有最新科學技術成果可以利用,這樣可以擴大我們的眼界,所以我們前進的步伐可以加快”。同上書,第504頁。
第四,按步驟,分階段,積極穩妥,循序而進。
周恩來認為理想與現實、目標與步驟、戰略與戰術要很好地結合起來,既不能胸無大志,也不能好高騖遠。1962年6月8日,他說:“科學研究、尖端技術,要循序而進,不可能一步登天,要在一定的基礎上逐步往上爬,要有步驟和秩序。登珠穆朗瑪峰,也要分幾個階段,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上去。”同上書,第493—494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可以按兩步來考慮: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同上書,第563頁。1956年黨的八大會議和八屆二中全會上,周恩來系統地闡明瞭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的思想。他說:“我們的工業化,就是要使自己有一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同上書,第338頁。1959年12月24日,周恩來在提出四個現代化的目標的同時,把更快地建成我國獨立的經濟體系作為當前的任務之一。他認為“建成一個獨立的經濟體系,這包括工業、農業、財政、貿易、文教、科學、國防等各方面”。進入60年代後,一方面,周恩來指出:“建立獨立的工業體系,我們提了多年,現在我們必須有一個新的認識,就是六十年代的工業體系。”另一方面,周恩來認為“提建立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比只提建立獨立的工業體系更完整”。由工業化的目標向四個現代化目標的轉變,同由建立獨立的工業體系向建立獨立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轉變是相互聯絡的。它反映著周恩來對中國富強之路的探索過程,對中國發展國民經濟的戰略目標、戰略步驟認識的不斷深化,也體現著周恩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求實精神。
…
怎樣實現四個現代化(2)
…
中國有兩句古語:“有志者事竟成”;“預則立,不預則廢”。國家的發展,民族的繁榮,也需要有一個全體人民為之奮鬥的具體目標。周恩來管理國家卓越的貢獻、高度的智慧和非凡的膽識之一是提出並堅持中國發展國民經濟的戰略目標——實現四個現代化,開闢了通向中國富強的光輝道路,併為後人循序而進奠定了基礎。
*禹的傳人
毛澤東還根據淮河災情,借鑑歷史經驗,從政治高度出發,強調了根治淮河水患的重要性。據錢正英回憶,當時毛澤東認為,中國歷史上好幾個開國皇帝都出在淮河流域,劉邦是淮河流域沛縣人,曹操是淮河流域亳縣人,朱元璋是淮河流域鳳陽人。其原因在於淮河流域天災人禍多,是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的溫床。為了新中國的安定,必須先把淮河治好。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周恩來具體部署治淮。他提醒秘書們:只要有淮河水情的報告,隨到隨送,不準耽擱。7月22日,他邀集有關人員討論了治淮問題。
…
治理淮河(1)
…
在為中國的富強、中國的四個現代化而奮鬥中,周恩來特別重視兩件事:一個是治水,一個是以“兩彈一星”為核心的科技攻關。1972年11月21日,周恩來在長江葛洲壩工程彙報會上意味深長地說:“二十年我關心兩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