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3 / 4)

電子、超音速等現代的科學技術。1962年6月8日,周恩來說:“現在既不是三十年代,也不是四十年代,接近七十年代了,是原子、電子時代,技術水平提高很快,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是沒有的。原子、電子時代,改變了很多東西,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只能是逐步實現,逐步提高,不可能一步攀登高峰,要有個正確的認識。”《周恩來經濟文選》第493頁。這裡他不僅指出了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具體標誌,而且提出了“逐步實現,逐步提高”的方法。

有的研究者將周恩來四個現代化思想的基本觀點概括為農業是基礎、工業是主導、國防是保障、科技是關鍵,並以此為框架進行論述。作為一種視角,這種研究有其可取之處。即從農業、工業、國防、科技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出發,回答為什麼要以四個現代化作為戰略目標及四個方面現代化的相互聯絡。無疑,研究周恩來四個現代化思想需要聯絡這些問題。但是,這種概括及其研究存在著歷史與邏輯上的缺陷。歷史地看,周恩來第一次提出“四個現代化”概念是在1954年9月,而作為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四個現代化”是在1959年底至1960年初才形成的。但是,農業是基礎、工業是主導的思想,周恩來在1949年12月《當前財經形勢和新中國經濟的幾種關係》中已經形成;至於國防與科學技術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功能,周恩來在立國之初的著述中也已多有論列。從邏輯上看,周恩來四個現代化思想有其確定的內涵與外延。首先,要回答什麼是四個現代化,這顯然不是“農業是基礎、工業是主導、國防是保障、科技是關鍵”所能判斷的。其次,要回答為什麼要以四個現代化作為戰略目標,這裡“農業是基礎、工業是主導、國防是保障、科技是關鍵”是重要原因之一,但還不是全部原因。最後,要回答怎樣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這也不是農業、工業、國防、科技的功能框架所能回答的。

怎樣實現四個現代化(1)

對此,周恩來不僅論述了發展生產力方面的問題,也論述了調整和改善生產關係方面的問題,還論述了領導方法方面的問題。其中,他講得最多的是以下幾點:

第一,重視技術力量,培養和造就專門人才。

實現四個現代化需要調動全國人民的積極性,需要依靠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兄弟聯盟,但是最需要的是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具有現代勞動管理技能的專門人才。早在經濟恢復時期,周恩來就指出“現有的專家是不夠的”,“我國的科學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周恩來經濟文選》第46頁。“一五”計劃建設時期,在為國家工業化而奮鬥時,周恩來呼籲:“培養技術人才是我們國家建設的關鍵”,同上書,第142頁。“我們國家最需要的是建設人才。”同上書,第160頁。1959年12月24日,周恩來在提出四個現代化目標的同時,指出:加快建立強大的自然科學技術隊伍和社會科學理論隊伍。他說:“搞獨立的經濟體系和尖端技術,沒有人才是不行的。要建立經濟體系,掌握尖端技術,關鍵在於人才,一個是自然科學方面的人才,一個是社會科學方面的人才。”同上書,第405頁。他認為“像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不可能設想不產生廣大的建設人才,問題就在於我們抓好科學、教育這一環。所以,發展科學、教育,也是現在一箇中心的任務”。同上書,第407頁。1962年12月24日,周恩來在冶金、水利、水產、華僑農場、手工業、共青團中央、華北山區工作等七個專業工作會議上講話,大談技術力量的重要性。“技術力量在建設中對技術革新、技術革命都起很大作用。這不僅因為過去我們落後,而且因為時代不同,任務也不同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十七年中,原子、電子、超音速等,其發展速度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快,比過去一個世紀還快,可以說是日新月異。要趕上去,就要做艱鉅的工作。這就需要重視科學、重視實踐和重視技術人才”。《周恩來經濟文選》第500頁。

第二,重視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搞好各部門、各方面之間的協調發展。

1959年6月17日,周恩來會見朝鮮鄭一龍副首相總結“大躍進”經驗教訓時指出,工業各部門之間相互的聯絡很密切;農業也要各種條件,如水利、改良土壤、肥料、防治病蟲害等等,所以要有綜合平衡。如果比例失調,總是上不去的,不是這個上不去,就是那個上不去。他說:現代化的東西,要各方面銜接。他以煤炭生產為例,需要與器材、裝置、坑木生產部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