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本判明華軍集結區域後,霍夫曼判斷,華軍自烏克蘭西進波蘭。其進兵方向不外兩條路,一條是自日托米爾——克羅斯堅——科韋利——盧布林,另一條路就是從利沃夫到熱舒夫。仔細權衡各種因素特別是後勤因素後,霍夫曼認為華軍自利沃夫西進的可能性更大。利沃夫不僅是俄軍西南方面軍司令部所在地,也是俄軍西南戰區的後勤補給中心,重灌備超過俄軍的華軍部隊不可能不利用利沃夫的物資。所以,霍夫曼拿出了針對華軍的方案——以一個加強的精銳軍為前鋒,力爭在華軍主力進入波蘭之前越過斯塔洛瓦沃拉,越過華軍的預定阻擊線閃擊盧布林並佔領這個要點,調動華軍以爭取主動權,主力則在塔爾努夫——斯塔洛瓦沃拉一線設定伏擊圈,當盧布林告急,華軍主力必然北上,就會鑽進他精心設計的伏擊圈而遭到迎頭痛擊。在擊敗華軍後,德軍將解除後顧之憂,行動完全自由了。
軍事指揮官最主要的功課之一就是計算,所謂的運籌帷幄其實就是做數學題。對於外行相對神秘的軍事指揮領域,作戰指揮就像解方程,這道方程式中有常數也有變數,己方兵力、裝備、補給等都是常數,形勢、敵方兵力等因子則是變數。所以,中國古代兵聖孫武才有“多算勝,少算不勝”的教誨。所以,情報的準確自古至今就是將帥們最為關心的問題。
在這場中德軍事對決中,中德雙方主要指揮官都沒有搞準常數,更遑論變數了。
首先是雙方都沒有準確地搞清楚對手的兵力。中國遠征軍因初來乍到且蹲在遠離戰線的烏克蘭,獲取敵情的渠道主要依靠俄軍的情報,程建國少將率領的航空兵團倒是抵達了前線,一來受制於機場數量,飛行部隊正在陸續轉場抵達,更主要為了不暴露遠征軍的空中實力,葉延冰一直未允許展開大規模偵察。對於德軍在波蘭方向投入的兵力自然就搞不清了。俄軍通報沿維斯瓦河東岸突向盧布林的德軍約10個師,實際情況是整整14個師!霍夫曼將軍將主力置於維斯瓦河東岸了,他不擊敗華軍就不能安心進行波蘭戰役。
而德軍對於華軍兵力的估計也出現了大偏差。德軍一樣搞不清華軍的實際情況。只知道華軍後續部隊正在抵達烏克蘭,而切爾諾夫策附近的華軍一直未動。因此德軍統帥部判斷華軍投入波蘭的兵力總數在15個師左右。這顯然低估了遠征軍的實力。
雙方既不明確對方的實力,在戰略上也多有判斷失誤。德軍沒想到華軍兩路分兵。一路是21軍和3軍,走北路進入盧布林一線,但兩個軍隔著三天的路程。石大壽指揮的另外五個軍則走了南路,從利沃夫方向進入波蘭。遠征軍的計劃是由21軍和3軍攔頭,主力攔腰截擊自斯塔洛瓦沃拉向盧布林運動的德軍,在盧布林以南合圍殲滅其主力。在羅馬尼亞戰役之後,遠征軍對戰德軍的信心提升了,覺著以21個師配屬重炮兵及空軍,擊敗10個師的德軍不在話下。之所以將第3軍置於盧布林方向,完全是出於道路問題。石大壽要求3軍隱蔽行蹤。不急於進入波蘭。以免嚇住德國人導致戰役計劃的落空。所以盧布林方向只有一個提前進入波蘭的21軍。
德軍的速度超過了石大壽預計,他沒想到斯塔洛瓦沃拉在開戰四天後就陷落了。這樣一來,德軍在維斯瓦河東岸的軍隊有可能逸出自己預定戰場而迅速北上,他親自指揮的五個軍就只能追擊德軍了。所以他命令21軍固守盧布林。而命閻樹林指揮的第3軍火速西進。與21軍靠攏作戰。不得讓對手一兵一卒越過盧布林一線。
而德軍獲知盧布林出現了華軍後,越過斯塔洛瓦沃拉的德軍第20軍沒有猶豫,直撲盧布林。那是德軍計劃中一個必取的要點,
波東戰役就這樣爆發了。
21軍進入盧布林後,張作相沒有考慮利用城市阻擊德軍,而是將防禦陣地設在了城外。在華軍將領的習慣性思維裡,一般沒有打巷戰的念頭,倒不是畏懼巷戰的殘酷,而是捨不得打碎了精美的建築,中國實在是太窮了,即使在異國他鄉,將領也捨不得戰火毀掉城市。
張作相將21軍主力師61師擺在了城南,將62師一個加強了炮兵的步兵團擺在了城西,為了保證東面道路(3軍必定要使用這條大路)不被切斷,63師放在了城東。62師主力(張作相的總預備隊)和軍部直屬部隊則留在城內。
這是一箇中規中矩的部署,方案當然上報給了石大壽上將。石大壽沒有提出意見。他也提不出意見,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去過盧布林。
但令21軍首長們意外的是德軍20軍根本就沒有主攻城南陣地,他們將主力放在了城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