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了。
他們就像一雙臭襪子。用過了就毫不客氣地被扔掉了。
但一網打盡所謂的主戰派對於民心士氣都是極大的損害。慈禧看的很清楚。當洋人的怨氣得到紓解,自己卻要蒙受局面失控的巨大損失。已經掌控朝局四十餘年的慈禧決定表出自己的態度,安撫軍心民意。這個突破口,便選定了這場戰爭中最出彩的龍謙。
龍謙是主戰的,龍謙的戰績已經哄傳天下。如果朝廷重用龍謙,則清晰無誤地表明瞭朝廷的態度。
任命龍謙一個什麼官職呢?龍謙自己莽撞地提出了要一個州府的要求,這個不過分。在龍謙奉命進京後,慈禧與榮祿反覆商議了對龍謙的任命,榮祿甚至提出讓龍謙出任順天府尹的意見,那可是文三品的大員!榮祿的意思慈禧是明白的,被蹂躪的很慘的北京需要一個英雄,讓一個打敗洋人的英雄來出任北京市長,對安撫因朝廷拋棄臣民倉皇出逃的民氣是有莫大的好處的。一度時間慈禧幾乎預設了這個提議。但隨後傳來龍謙在北京與洋人比武放對的訊息,瓦德西元帥不願意龍謙參與和談的態度讓慈禧打消了這個念頭。德國人也是要面子的啊,他們不願意看到一個打敗他們的軍官趾高氣揚地坐在他們面前。
“小龍子還是年輕氣盛啊,怎麼能以副將之尊與洋人一個少尉打架呢?還將人家揍的滿地亂爬。真是少不更事。”在一次廷對中,慈禧對坐在眾臣前面兩位軍機面前說道。
雖然是批評,但其中的讚賞掩飾不住。
王文韶聽說了慈禧準備大用龍謙,他對此是不贊成的。這位年逾八旬的老臣不能容忍不符合朝廷規矩的“倖進”,官場最講究的是按部就班,特別是文臣,職務的提升有著嚴格的規定。一個海外歸來的年輕人,憑著一點戰功就直接高升京兆尹,那不是亂了規矩嗎?何況此人還當過響馬!
“太后明鑑。以龍謙的戰功,授副將已是重賞了,現在又在北京闖禍,足見其莽撞幼稚。帶兵可以,主鎮一方則不可。”王文韶明確地反對。
榮祿瞟一眼王文韶,心說老佛爺看重的可不是龍謙的戰功,更多的是救駕的情分。不過這點不能明說,說出來就是揭朝廷的短,虧你還在中樞待了這麼多年。
“唔,你的意見那?”慈禧看向榮祿。本次的軍機奏對趙舒翹告了假,聽說洋人點了他的名,而太后並未明確表示,老趙便鬧起了情緒。
榮祿低著腦袋,“太后,龍謙之功必賞,否則將寒了天下忠臣義士之心。奴才以為,龍謙練兵打仗的本事是好的,不如朝廷另組一軍由其統帶,揚其長,避其短。”
“唔,仲華所奏正合吾意。你可擬個摺子來看。”其實,慈禧私下已與榮祿商議過了,李鴻章與奕劻聯名的奏摺過來,慈禧就與榮祿商議過一次,龍謙與德國人“打架”的訊息傳來,慈禧又與榮祿商議過了,今天不過是走個過場而已。
這次庚子國難,對國家是一次巨大的災難,對京津一帶,包括京津周圍的百姓,更是慘痛無比的災難。對於趙舒翹、毓賢、徐桐等一批大員,也是致命的打擊。但對於沒有捲入其中的朝官們,未嘗不是一次快速升遷的良機。盤點直隸、東北等省與朝中六部九卿中將要空出的位子。是一個極為可觀的數字。朝廷必須儘快完成一次重大的人事調整,以整頓殘破的政治。這段時間,慈禧一直考慮的就是人事佈局。
不過,在慈禧心中,整頓武備顯然是第一位的,現在朝廷可用的武力無疑就是袁世凱那支部隊了。龍謙驟得大名,論人脈和實力根本無法與經營了十幾年的袁世凱相提並論。龍謙在天津的戰功,很大部分被記在了袁世凱名下,袁世凱竟然獲得了知人善任的美名。畢竟,龍謙的勤王支隊。打的可是武衛右軍的旗號。
袁世凱是新一代統帥人選。在朝廷早有知兵的美名。而其在山東的政績也很可觀,特別是對省城濟南的改造擴建,獲得了朝野的讚譽。這是一顆擋不住的政治新星。之前李鴻章曾大力推薦過,後來袁世凱顯然離開了李鴻章。轉投榮祿和奕劻了。沒有奕劻和榮祿的大力推薦。袁世凱也不會登上山東巡撫的寶座。現在。慈禧板著指頭去數,也沒有更合適的人用。李鴻章年邁體弱,將來的直隸總督一職。慈禧已內定由袁世凱出任。
京畿武備,無疑將要由袁世凱的武衛右軍擔綱了。但漢人掌軍,畢竟不那麼令慈禧放心。尤其是袁世凱在東南互保的問題上,不那麼令慈禧滿意。最高統治者所謂的帝王心術,在天份不高的臣子們看來,總有些神秘莫測的味道。其實撕開表象,不過就是“平衡”二字。現在,龍謙這個半年前還籍籍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