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是祖父輩上傳下來的。說起來得有幾十年的光景了。陸炳拿著那尊泥塑,讓下面的隨從給了老人不少金銀後,就策馬離開了。
一路上陸炳越想越是奇怪,自己到底和密十三究竟還有什麼聯絡呢?若是血緣自然不能,自己是穿越而來的,根本談不上什麼血緣關係,那是否是這尊肉身和那個曲將軍有所瓜葛呢?算起來已經也是祖父一輩的事情了,陸炳下定決心,要回京好好問問陸松自己的家史有沒有什麼隱秘之處。
三天後,陸炳來到了古田叛軍對面的大營之中,即便陸炳這幾天不在,古田叛軍也沒佔到絲毫的便宜,各種計策層出不窮的等著他們。當陸炳走入大營之中的時候,沒有高坐的悍將,嗚嗚泱泱的好似學堂一般,滿是各種身穿儒裝的男人,只有少數的人換了戎裝,但是都是精神抖擻,年齡大約都在二十五到五十之間。眾人議論紛紛,都沒有注意到陸炳的到來。
陸炳很聰明,也很厲害,但他並不是個神人,他可以指揮一場戰役,但無法南北排程,指揮大明的全面戰爭,或者說他根本沒有這麼多精力這麼做。陸炳先前所下達的命令,大多都是提出一個大體想法,然後旁人去研究出具體策略。這群人就在大帳之中,他們乃是陸炳的智囊團。
關於智囊團,從古至今都是有的,遠古時期智囊多是由巫師擔任,到了後期文臣武將漸漸分明,就形成了當時封建王朝不太明朗的文武制度,文官乃是皇帝的智囊。隨著分工的明細,文官要處理大量政務和民間事宜,於是智囊的作用就減少了。再到後來春秋戰國時期的各路諸侯或者有名的什麼什麼君,都愛養一幫門客,說白了這群門客就是智囊和殺手組成的,他們創造了無數的傳說和經典。
隨著封建王朝的逐步成熟,智囊的作用反而下降了,很多官員只需要坐班點卯就行了,或者依照上令指使。文官的智囊多來自於家中親戚或者自己同為官僚的好友,雖然關係緊密,但是利益性關聯不大,而且在足夠誘惑的時候,還可能反目成仇倒打一耙,總之不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捆綁式生死同盟。
武將的智囊就比較多了,手下大多都有幕僚和軍師,但是數目都比不上現在陸炳手下的這麼龐大。陸炳手下的幕僚彙集了大江南北諸多謀士,這些謀士並不是沒有才華,要麼生不逢時要麼懷才不遇,或者本是怪才卻不被朝廷重用亦或是所學不再科舉之列。陸炳物盡其用,很早就開始蒐集這幫人才,雖然平日裡也有些用處,但絕非把他們發揮到最大潛能。
而今,陸炳用上了,大戰一開始的時候,陸炳就把智囊組建了起來,應對一切政治和軍師問題,政治上對內對外都會經過討論,這在穿越之前陸炳是經常見到的,大多資本主義國家的官僚都有自己的智囊團。陸炳聽他們討論,不管是哪方面的,有時候並不是為了聽結果,而是聽旁人分析利弊,從而更全面的瞭解大局作出判斷。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如是而已。
當然一旦有人的地方,就難免有拉幫結派的事情發生,武將雖然粗魯但還好些,文人尤甚,而且他們不是為了哥們義氣,而是純粹的利益關係和觀點以及陣營問題。陸炳為了防止自己智囊團裡會分陣營,從而討論不出真正的問題,反倒是致力於互掐和爭權奪位,所以陸炳一縷讓他們平等職位,投票決定,而且是記名投票。
一旦判斷錯誤,一次扣罰獎金,連續三次錯誤當即讓其離開,陸炳不養沒用的人。離開的人或許是運氣不好,會被派到作戰部隊當幕僚,視情況再做提拔。
沒錯,陸炳之所以能籠絡這麼一大幫才子,靠的是三點,一金錢攻勢,二學以致用的充實感,三尊敬。
錢就不用說了,陸炳不缺錢,但他沒用自己的錢,這是朝廷的事兒,何必用自己的錢呢,於是這些謀士的年奉開的比一個知府都要高。這些錢看起來總數很多,但是對於朝廷來說並不算什麼,平日裡一個官員貪贓枉法的錢都不止這些,陸炳自從總領全域性之後,關於戰事的錢財,不論官職大小,大部分官員都很懂事的一文不敢剋扣。
陸炳曾經反腐倡廉,那時候殺貪官殺的人頭滾滾,兩次肅清都是圍繞貪官進行,有人甚至偷偷的把陸炳比作明太祖朱元璋,那種殺官方法豈是好招惹的,陸炳官場上的那個殺神名號也不是浪得虛名白來的。
學以致用就更好說了,有才之人都希望自己的才華能夠得到體現,雖然留名青史有些困難和不切實際,但是在當世文明總是可以的吧?陸炳正給了他們這麼一個機會,與和自己同樣的一幫聰明人在一起,每個謀士的心中都燃起了一絲鬥志和熱情,百家齊鳴各抒己見,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