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若不是陸炳靠了實戰經驗豐富,說不定早就敗在紀聯洪劍下了。
當然這不光陸炳知道,即便是那些不練氣只練體的武林中人也看出來了,可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輸了就輸了,甭管你內力多高,還是實戰經驗多豐富,江湖人眼中只有兩樣東西,一是表面上的勝敗。二便是表面上的仁義,陸炳之所以能在江湖立威,那是因為多次的寬宏大量,被人稱作仁義君子。至於殺神的稱號早已煙消雲散,沒有創意的練武之人在殺神前面加了個儒字,儒殺神聽起來倒是怪怪的。
陸炳知道紀聯洪劍法的奧妙和內力的深厚,但他仍然懷疑紀聯洪是否能敵得過白羽那神化的功夫,因為陸炳每接一下白羽氣罩裡打來的氣,都會覺得渾身痠疼,現如今兩隻膀子已經幾乎毫無知覺了。單手持刀也變成了雙手持刀,精妙霸氣的奪命十三刀僅剩下粗劣死命的招架功夫。
紀聯洪的招式更加精妙和嫻熟了,經過與陸炳的生死大戰,他已非是吳下阿蒙。只見那七個方位出現了七個紀聯洪,舉著七把中正劍朝著白羽刺去。劍法雖然簡單,卻霸氣十足,內力深厚,內力傳來的餘波都讓陸炳感到汗顏。
陸炳暗想:紀聯洪體內肯定有不止一個內膽,因為陸炳感覺到這七個方位。六個虛影和一個實體所發出的內力並不是完全相同的,有略微的差異卻皆被紀聯洪所引導,所以又有紀聯洪的味道。
果然,此招一出,白羽只能招架再難從氣罩中出招傷人了。紀聯洪圍繞而攻與白羽硬碰硬的來了一場對決,瞬間牽制住了白羽,不知白羽如何。但紀聯洪卻發揮著最大的限度,頓時渾身肉疼,氣血頗為不暢。猛然陸炳計上心來,既然紀聯洪把力量全部攻擊到了四周,那麼看情況的話,白羽也應該是在四周著重防範。
白羽空手用氣。並不是減少氣的威力,相反一般的兵刃很難駕馭得了白羽強大的氣,既便是虎頭寶刀和中正劍這等神兵利器也難說。不過中正劍在紀聯洪的手中可算是如虎添翼了,讓紀聯洪的威力增大了兩倍都不止。
中正劍落入手後,陸炳曾經把玩過一番,這絕對是一把可以與虎頭寶刀相媲美的當世名劍。虎頭寶刀走的出粗獷和野性,一拿出來便有一種睥睨天下桀驁不馴的感覺。但中正劍便如同一個白髮老道。精美大氣器宇軒昂,看盡天下滄桑,只有一顆中正公平的心。若是再往下數,才能輪到段清風所用的雲夢澤之類的寶劍。
其實最初陸炳是不想把中正劍還給這個猖狂的紀聯洪的,中正劍先是被送到了段清風的手上,但段清風所用的劍法不適合這樣寬劍背的大劍,而陸炳並不使劍。千里馬需遇伯樂,英雄才配的起良駒。劍也是如此,放眼天下,也只有紀聯洪适閤中正劍,於是乎本著冤家宜解不宜結的想法,陸炳才做了個順水人情把此劍還給了紀聯洪,並送上了療傷良方。
紀聯洪不管人品怎樣,但這次還是很不錯的。接到陸炳求助的訊息之後,快馬狂奔而來,路上因為鞭鞭打馬馬不停蹄,故而最後馬口吐白沫死了。紀聯洪運氣狂奔。借磚縫攀爬城牆,翻入已經關閉城門的京城,引得官兵大驚,最後才來到了陸炳身邊及時相救。
書歸正傳,陸炳發現紀聯洪攻擊和白羽抵擋皆圍繞白羽身旁四周之後,便猛然想到一計,何不從上方突破,或許這正是破陣的竅門呢?自古練武之人險中得勝,自己的奪命十三刀其中第四式雙圓殺四方就是如此,需從中路刺入,這才能夠破解。
當年陸炳使出雙圓殺四方的時候,步伐並未嫻熟,也沒有氣的輔助,若今日使出或許可能會威力十足。但缺點依然在中路,需置死地而後生,以喪命或斷臂的危險去破招,破招之日便是用招之人命懸一線之時。
往日,陸炳的奪命十三刀剛猛無比但招式之間卻細膩異常簡直是無懈可擊,往往是別人要拼死一搏,而今陸炳也下定決心,面對更加完美的白羽進行最冒險的打擊。
陸炳提起運于丹田,猛然大喝一聲:“走!”接著這一喝提神,陸炳飛奔而出猛然踏到院牆之上,然後借力使力騰空躍起,身形飄過的地方帶著一陣熱風,而牆體則被震得搖搖欲墜,轉瞬之間又從來回晃動轟然倒塌變成了粉末,粉末中竟還帶著滾滾熱浪。
陸炳飛至半空中,身體在空中打了個滾,也不知道怎麼搞的,竟然在空中做了個短暫的滯空,然後身體如同陀螺一樣轉動起來,漸漸地那陀螺果真成了一個錐形,只不過這錐形乃是刀影組成的。陸炳從天而降,朝著白羽氣罩的正中錐去。陸炳帶著地獄業火般的炙熱,瞬間撞上了這層如同天下無敵無人能破的氣罩,瞬間四周熱流湧動,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