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創造勝蹟,建立功勳,北線的小夥子們早就按耐不住了。所以他們努足了勁兒進行防禦工事。建立的防禦寨都快練成一道城牆了,工程修了加固,加固後再修,簡直可以稱作是堅不可摧。
南線俞大猷親自掛帥,領兵向北追擊,把倭寇一步步逼到了湯克寬的勢力範圍當中,南北夾擊倭寇豈能有好?於是乎,倭寇全軍覆滅,有些千餘人的大隊伍負隅頑抗,退入深山之中,堅守要塞利用易守難攻的地形進行最後的抗爭。湯克寬不忙著進攻,把山路封鎖在山下把山上的倭寇團團圍住。倭寇們倒是有氣節,少有投降的,要麼戰死,要麼是在山上餓死的,或者是因為喝了過多的山泉水,食物沒有規律結果得了瘟病或風寒死了。
至嘉靖十年八月,沿海倭寇被盡除,大明水師駐海外島嶼進行島鏈防禦。而沿海部分,也用團練民兵防禦起來,眾志成城之下,倭寇再也難以入侵。就算沒有這些,倭寇也不會來了,自嘉靖登基以來,陸炳發動了兩次大規模對倭戰鬥皆取得了勝利。明軍打出了威風,也打出了威名,敵人聞風喪膽。
實事求是的說,其實此次的倭寇入華和陸炳有些關係,也可以說是陸炳促使了這次戰爭的開端。
當年陸炳登陸日本本土。把海戰中俘虜的鬼虎手下趕上島,以追趕流竄敵人,聲稱敵人偷盜大明軍服,己方要維護大明名譽為由,進行了海陸兩方面打擊。拉攏小的攻擊大的勢力,造成了日本政局的混亂。而後的一系列措施搜刮了日本本就不富裕的財產,日本本來就貧瘠,被陸炳這麼一弄,徹底亂了好多年,至今也沒有一個可以一統的政府出現。
陸炳這般做法。為朱厚熜提供了豐厚折騰的資本,所以大肆選秀女和煉丹的行動不斷進行,資金也得以延續,直到四五年後才出現大規模空虛,這才開始打起了沈家和陸家的主意。同樣,日本的變化也很大。百姓更加民不聊生了,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戰端一開,受苦最多的就是百姓了。
當百姓沒有活路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別的,而是活著。就這麼簡單。國內除了手握重兵的大名和將軍們,就是和自己一樣貧窮的百姓,甚至略好一點的武士,就算是內亂也沒什麼可搶的。其實日本武士這些年也苦不堪言,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原來的風光無限變成了現在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生活。
日本的大名和幕府將軍們都很聰明,他們知道如果不予發洩口,人民的長矛就會指向自己,而自己則成了劫富濟貧被掠奪的物件。所以他們發動了外戰,宣揚大明仇恨論。從而成功的把敵我矛盾轉向了大明。
面對富裕的大明,別說是壞人了,就是好人也得動心思,於是乎大批倭人成群結隊的來到大明掠奪,成為了倭寇。嘉靖之前倭寇大部分是漢人借了倭寇的名字去搶奪。嘉靖初期有了琉球附近諸島叛軍的加入,而到了嘉靖九年開始,倭寇成了真正的倭寇,日本人成了主力軍。
陸炳造成了這場災難,不管是否是有意的,但是他的舉動的確造成了這樣的事實,萬幸一場災難也由他熄滅了。當然這只是暫時的熄滅,狼子野心的日寇很快就會再次死灰復燃,就在不遠的幾年後,只不過這是後話了。
按照陸炳的想法,應該出兵駐紮日本,徹底剿滅其狼子野心。但皇明祖訓有言不準征討,故此陸炳也不好公然違抗,就算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下了聖旨也得被駁回,畢竟這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所立的。
至此,大明四面疆域戰基本結束,廣西古田和西域諸國皆陷入混戰。廣西狼兵和古田叛軍互有輸贏,兩邊都是猛打猛衝的套路。古田叛軍較講究智謀,但裝備差而且韋銀豹和王振虎形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政權,面合神離,互相少有配合,實力嚴重分散,韋朝奉更是陰險,看似支援韋銀豹實則是坐山觀虎鬥,謀定而動看來是想坐收漁翁之利。
明軍方面,名義上管轄的狼兵同樣作戰勇猛,套路是沖沖衝殺殺殺,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但是勝在大明提供的軍械好,糧草也齊,一時間兵強馬壯,和古田叛軍不相上下忽悠輸贏。但這些都變成了廣西民族內部鬥爭,大明已經不用消耗實力了,只需要駐邊防守便可。這才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靜等著兩虎相爭雙雙而傷。
西北,土魯番汗國被陸炳和葉爾羌汗國各瓜分了一大半,剩餘的政權緊縮戰局,做是死搏鬥。出乎陸炳預料的葉爾羌沒有被滅國,反而越戰越勇,足以稱為陸炳重視的合作伙伴。土魯番被三分天下,亦力把裡被陸炳控制,烏茲別克汗國見機不妙便撤軍了。混戰局面雖然仍在繼續,但想來也是接近了尾聲。
大明邊疆終於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