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向金陵進發。
南唐軍一向懼怕周軍,見周軍、荊南軍、吳越軍齊聚長江,軍心頓時惶惶,各種謠言四起。張河源卻並不驚慌,主力仍然原地駐防,守住沿江重地,另派出一支五千人的騎兵部隊,沿長江岸邊搜尋登陸地周軍小隊。
金陵城內,一夜之間,突然出現了許多傳單,傳單分為兩種,一種歷數張河源輕言兵事因而惹來周軍、作戰不利毀掉水師等等種種罪行,另一種則是表明了大周軍只要並不想攻打金陵,只要割獻江北之地,周、唐就可結為盟友,永不興兵。
這兩種傳單數量極大,全部貼在鬧市區和官衙之處,很快就傳到了南唐宮殿,李景、馮延已早就畏周軍如虎,見張河源也抵擋不了周軍,早已起了議和之心,接到傳單之後,自然知道這是周軍傳遞過來的資訊,失掉了長江金陵水師和鑾江口水師,江北諸州遲早要丟失,因此,李景對於“割讓江北之州換取和平”之議並無異議,再派兵部侍郎陳覺帶上江北淮南十四州的地圖、人口表冊,到江北周軍處議和。
至此,大周徵南唐之役總算取得初步地成果:從顯德三年開始,周軍三徵南德,到顯德五年三年正式簽訂了盟約,南唐十四州、六十縣、二十二萬六千五百七十四戶盡歸大周,南唐奉大周為正朔,從此對大周稱臣。
南唐禁軍大將軍張河源抗拒周兵,被押送大周治罪。馮延已、陳覺等退敵有攻,各得無數賞賜。
陳覺只提出了一個要求,就是江南不產鹽,希望得到江北海陵鹽田,以供南唐之需,柴榮斷然拒絕了這個要求,只是為了獲得暫時穩定的後方,同意每年給南唐食鹽三十萬斛。從此,南唐失去了江北十四州,又失去了所有鹽田,南唐軍三傑一人投降一人戰死一人治罪,國力進一步衰弱。
大周經過三年征戰,穩定了南方,轉向把目光投向了北面地契丹。
劍指秦川 第一百九十七章 廟堂之高(二十七)
更新時間:2008…12…29 14:53:11 本章字數:6324
三年血戰,南唐終於俯首稱臣,交出了江北十四州六十四縣,面對著強大的大周水師,向來佔有水中優勢的南唐反而被長江被阻,同時南唐還受到吳越、荊南等割據勢力的牽制,再也無力對大周構成致命威脅。
大周朝達到了暫時劃江而治、穩定南方的戰略目的,顯德五年四月底,大周軍遂聲勢浩大地搬師回朝,兵鋒直指趁火打劫的北漢,北漢軍不敢與之大周軍爭鋒,急忙退兵回到了太原。
在大周軍赫赫軍威之下,一向多事的邊境也變得風平浪境,就連久不來朝的高麗國、占城國、女真國也派使臣來到了大梁。
柴榮回到大梁以後,各部官員自然睡不成懶覺了,每天天不亮,就要穿戴整齊來到崇元殿早朝。
侯大勇穿著文官的紫色長衫,掛著金魚袋,和螞蟻般的朝堂官員一樣,騎著老邁的戰馬“風”,帶著羅青松和林中虎兩名隨從,奔向崇元殿。
侯大勇在朝堂官員中雖說大名鼎鼎,可是見過他的朝堂不過十之二三,有交情的更少,不過,那一身紫色蟒袍大家可是認得清清楚楚,而且侯大勇長年征戰,因而臉上有著難以掩飾的殺伐之氣,加上長期堅持鍛鍊,沒有文臣們常有的鼓鼓的小肚子,身姿旗杆一般挺拔,眾官員不用想就知道這一定是接替李谷的新任宰臣侯大勇。因此,一路上均有反應靈敏、自認為有些身份的朝官主動上前行禮,順帶報上姓名、官名。
柴榮身穿皇袍,氣勢威嚴地來到大殿之上,等到柴榮坐上龍座,隨著太監尖聲的發號,朝會就正式開始了。
百官之首自然資相宰臣範質,第二是王薄,第三是魏仁浦,侯大勇排在第四的位置。侯大勇是第一次以宰相的身份在崇元殿議事。頗有些新奇之感,加上手中沒有急需要奏之事,跟隨著大家行罷禮,眼睛餘光就四處遊走,探看百官言談舉止。這朝堂重要官員飛鷹堂均錄有名單,也算是老朋友,今日和真人互相印證,印象自然就深刻不少。
範質資格最老,相應就事情就最多,先講:“江南李景派他的宰相馮延巳上貢軍銀十萬兩、絹十萬匹、錢十萬貫、茶五十萬斤、米麥二十萬石。大周依照對待屬國之禮。賜李景御衣、玉帶、錦綺羅榖帛共十萬匹、金器千兩、銀器萬兩、御馬五匹、金玉鞍轡全、散馬百匹、羊三百口。”
又講:“大梁內城城門的名字取好了,東二門叫做寅賓、延春,南三門叫做株明、景風、畏景,西二門叫做迎秋、肅政,北三門曰叫做元,德、長景、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