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部分(2 / 4)

小說:混在東漢末 作者:樂樂陶陶

口氣,真的怒了,騰的站了起來:“讓賢?你如果能解決這個問題,我明天就上書袁隗,諫他讓位於你,可否?”

劉修微微一笑,笑而不答。他清楚這其中的意味,天子這是故意的,宋奇帶了近三萬金去交州購糧,最多還有兩個月就能回到洛陽,那時正是洛陽饑荒最嚴重的時候,幾百萬石糧從天而降,洛陽的饑荒就可以得到極大的緩解。饑荒的問題看起來很大,但對天子來說卻根本不是一回事,這時候如果他不為難一下袁隗,那實在是說不過去了。袁隗如果知趣,他就應該主動請辭,可是他戀棧,既不肯拿出糧食來解決危機,又不肯主動放棄三公之位,那當然要被天子羞辱一頓了。

這個時候他幫袁隗解決問題,那豈不是得罪天子。

劉修不想和盧植就這個問題再發生衝突,主動換了一個話題:“先生,聽說你寫了一部《三禮解詁》,能不能讓我先睹為快?”

盧植也覺得有些訕訕,轉過臉對聞訊趕出來的張氏擺了擺手,讓她把書稿拿出來給劉修。張氏聽得盧植說話聲音越說越大,以為他們又說僵了,現在見兩人還算剋制,這才鬆了口氣,連忙把書稿拿出來放在劉修面前,陪著笑道:“德然,你先生還沒寫好,就說要讓你先看看了。”

劉修很客氣的笑著,翻了幾頁書稿,如果不論這些學問有用沒用,僅論學問本身,不得不說盧植的學問還是很精到的。他略微看了幾頁,合上書稿,輕輕的拍了拍:“先生如果放心的話,就安心的做學問,你做夫子,讓我附驥尾做個子貢,如何?”

劉修和盧植說了這麼久的話,就這句話最好聽了。盧植雖然覺得劉修這話說得太冒昧,臉色還是緩和了不少。劉修趁熱打鐵,接著說道:“先生,我正好也有個事要求你。”

“你說得這麼客氣,恐怕不是什麼好事吧?”盧植難得的開了個玩笑。

劉修乾笑了兩聲,又收起了笑容,有些無奈的說道:“確實不是什麼好事,這事兒弄不好會被人罵的。不過,這事還真是非先生不可。”

盧植見他說得鄭重,也收起了笑容,淡淡的說道:“你說說看,只要於國於民有利,就算被人罵幾句也無妨。”

劉修暗自嘆了一聲,盧植和盧敏一樣,就是可欺之以方的那種君子,雖然君子大部分不怎麼招人待見,但總的來說還是比口蜜腹劍的小人要好得多,要不然也不會有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的說法了。

劉修把自己去長安的事情簡略說了一遍,上次一回來就和盧植吵了一架,一直也沒機會詳談。他遊覽了長安的一些建築遺址,比如城南的辟雍和太學,他後來一查資料,才知道這些都是由王莽搞起來的。更讓他驚訝的還在後面,東漢的很多制度,都是沿襲的王莽所定的制度,而古文經學也是由宗室大儒劉向、劉歆父子大力推動,並得到了王莽的支援才正式登上政治舞臺,總之一句話,東漢的方方面面都有王莽和劉氏父子留下的陰魂。

這讓劉修大感意外。

當然了,他找盧植不僅是因為這件事,還有最近的輿論問題。在他本來的計劃中,有了曹鸞事件的鋪墊,再加上張奐的復出,讀書人總會溫和一些,不那麼激憤,可以逐步推進黨禁的開解。沒曾想這些讀書人還是太書生氣,一下子以為春天來了,一個賽一個的肆言無忌,結果把天子搞怕了,這解黨禁的事也就擱淺了。

要和這些文人論戰,說實話,憑他那幾句論語、孝經的底子,他還真不是人家的對手,和這些人說話,不僅要有理,而且要有出處,不僅要引經據典,而且要有文筆。這種事只有蔡邕和盧植這樣的大儒能勝任,之所以要撅盧植一陣子,就是想先讓他冷靜一下,然後再請他出馬,利用印書坊這個強大的宣傳機器和盧植的學問和名氣,儘量把輿論引導向正確的方向。

劉修不反對民間輿論,可如果是為了罵人而罵人,那就沒什麼意思了。既然是精英,總得說出點有建設性的東西,而不是隻圖嘴快活,只為自己的名著想,那跟潑婦罵街有什麼區別。

顯然,盧植具備這種憂國憂民的意願和能力。

“我想請先生寫幾篇政論,要切中時弊,而不是空言德行或者災異之類的虛妄之詞。”

盧植笑了:“不是有現成的好政論嗎,為什麼還要我再來寫?”

劉修不解。

“安定王節信(王符)的《潛夫論》,本郡崔子真(崔寔)的《政論》,都是針砭時弊的上乘之作,你何不印一些出來,傳之於眾?”

劉修對《潛夫論》還略有耳聞,對《政論》卻是一無所知。他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