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他們給不出來。
最初他們有過否認,可是百姓根本不信,他們更相信自己的眼睛。
東水門事件,已經讓百姓認定了是太后抓走了秦王家眷。
先入為主的認識已經深入人心,任憑高滔滔如何解釋,百姓就是一字不聽,一字不信。高滔滔和趙顥徹底無奈了,他們沒有利於自己的證據,更缺乏公信力,任何的解釋都顯得蒼白,而且是越描越黑。
如今是黃泥巴掉褲襠裡,不是屎也是屎,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放人?人都沒抓到,何談放人?
可是百姓不信,人沒放,又消失不見了,那麼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秦王家眷已經遇害。
出兵的藉口有了!
秦王趙昭在長安接到訊息,大為震驚。
西軍將士更是悲痛憤慨,他們在西北前線拼命,朝廷卻這樣對待主帥的家眷,如此冷血,是可忍孰不可忍。
將士們紛紛請命,要求兵出長安,直搗汴京,營救王妃和世子。
抑或只能是報仇,不過誰也不想面對這樣的慘劇。
妻兒生死不明,只要是個人都會想著營救和報仇,百姓們對此也十分理解,感同身受。
對太后和揚王的質疑與責罵的聲音此起彼伏,民怨沸騰。
秦王出兵理所應當,百姓也都理解和支援,與此同時,他們心中也十分擔憂。尤其是關洛一代的百姓,更是害怕。
長安和汴京若是開戰,等若是數十萬軍隊打起來,關中、洛陽一代是主要的戰場,少不得要受到兵戈之禍,生靈塗炭。
對於尋常百姓而言,他們維持正義,卻也不希望看到戰爭。
百姓們的訴求透過各種渠道傳遞到汴京和長安,高滔滔這邊的壓力更大。臣民請求,讓她給秦王一個合理的解釋,不要一意孤行,引起戰爭。所有人都認定,事情因他們而起,解鈴還須繫鈴人。
毫無疑問,如果戰爭爆發,她高滔滔就是引起者,就是罪人。
可憐的高滔滔就這樣啞巴吃黃連,背上了一個黑鍋,百口莫辯
臣民除了怨懟,甚至是咒罵之外,別無他法,只得將目光轉向長安,滿心歉意地祈求秦王。
全天下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長安,等待著秦王最後的決斷。
這個時候,曾經的宰相,前河北路宣撫使文彥博出面了。他親自趕赴長安,勸說秦王,慎重開戰,愛惜百姓,甚至願意充當汴京和長安之間的調停人,希望能化干戈為玉帛。
一時間文相公的聲望飛速提高,為天下蒼生而奔走,仁厚負責,這才是好宰相啊!一瞬間,就將汴京的殲相韓琦甩出了好幾條街。
大宋的官員也看得明白,文彥博此舉實際是投靠了秦王,為其效力,名利雙收。文相公桃李滿天下,門生故吏們看在眼裡都知道該如何選擇。
秦王趙昭也表現出了超凡的意志力,接受文彥博勸說之後,強忍悲痛,表示願意顧全大局。
只要皇太后與揚王交出妻兒,願意罷兵。百姓感慨不已,秦王識大體,主動讓步啊!
高滔滔和趙顥自然交不出人,他們的態度徹底激怒了百姓,他們被徹底置於罪魁禍首的位置,再也無法洗清。
西軍出兵幾乎已成必然,但是秦王本人仍舊沒有輕舉妄動。
秦王的冷靜剋制,大仁大義超乎想象,令人感動。
如果說救人和為妻兒報仇這個開戰的理由,顯得有些單薄和自私,那麼接下來爆出的訊息,讓秦王趙昭徹底站在了道德制高點上。
官家趙頊聖旨被曝光了,貴妃朱氏透過太皇太后曹氏,向朝臣展示皇帝親筆詔書,冊封皇六子趙煦為太子!
流言再次被印證,百姓幾乎徹底相信了。官家硃筆親自書寫的詔書總不會有錯,雖然上面沒有寫秦王輔政,但百姓都下意識地這麼認定,秦王有這個資格和能力,輔政也是眾望所歸。
至於皇太后和揚王確實有篡改聖旨的嫌疑,既然有太子,哪怕太子年幼,也不適合再立監國啊!
若是揚王以皇叔的身份輔佐倒還罷了,百姓或許可以接受,可監國如此情況下,明顯是篡位的前兆嘛!
官家生死未卜,國家大權被太后和揚王所掌控,既成事實是這樣的。
謀朝篡位,這是大逆不道啊!
秦王趙昭不在猶豫,打出了匡扶社稷旗號,兵出潼關,直指汴京。
如此一來,天下人都沒話說了,於公於私,秦王出兵都是應該的。佔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