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出產豐厚地優點,對於牛羊馬匹是不可多得地良食。農學所在隴西郡、金城郡、天水郡、安定郡、北地郡等地已經實驗過,可以採用輪種、休耕等方式,在一定範圍的固定牧場裡面放養足夠數量的牛羊,不用隨水草遷徙。”
聽到這裡,眾人不由震驚了,尤其是羌人出身地姜楠、野利循兩人,他們知道定居牧養意味著什麼,兩人不由結結巴巴地問道:“大都護,這,這,這是真的嗎?”
“是啊,難怪你們這麼震驚。自古以來,從羌戎到匈奴,再到鮮卑柔然,牧人都是逐水草而居,靠天吃飯。但是漠南漠北和西羌天氣惡劣,時常有黑災白災,所以才會絡繹不絕地騎著馬,拿著弓向東、向北洶湧而來。一旦遊牧變成定居畜牧,那麼很多問題就可以解決了。”曾華笑著說道。
“是啊,如此大人的遠想能夠實現的話,那麼陰山南北、青海河曲就真的成了華夏的牧場了。這裡不但可以為中原提供牛羊的肉乳皮毛,也可以繼續保持一支馳騁天下的鐵騎。”理解最深的姜楠介面說道,不過他只是淡淡地說了一番,不過鄧遐和野利循已經明白一二,只剩下張在那裡有點摸不清頭腦。
“不過這只是我的一個初步想法,現在除了在秦州等郡和雍州北地、上郡兩郡試行外,我還在朔方、五原兩郡試行,不過這朔州河北是由鎮北軍和府兵試行,河南由這些南遷的牧民試行。”
“鎮北軍,府兵試行?”張有點詫異了,他去年一直跟著曾華東奔西跑,不清楚北邊最新的動靜。
姜楠正要開口解釋,曾華笑著揮揮手打斷了他們的話道:“好了,我們繼續前進吧!”
曾華等人在一營飛羽軍的護衛下,繼續北上。一路上看到無數的牧民舉家南下,他們以戶為單位,趕著分給自己的牛羊,有的喜悅,有的漠然,有的惶恐,一路上跋山涉水,風塵僕僕地趕到劃給自家的牧場,然後在當地官府督促和農學所人員流動指導下開始定居畜牧。當地官府已經幫他們聯絡好了關隴的商家,也幫忙收了一筆“定金”,就等著秋天的牛羊變肥。現在關隴北府對牛羊需求很大,數百萬百姓現在已經被曾華把嘴巴喂刁了,光是鎮北軍、府兵諸軍和雍州、梁州諸城的軍民,一年下來牛肉、羊肉、牛乳等需求都是巨大的,加上牛皮羊毛等原材料,對於已經開始產業化的咸陽、陽、南鄭、陳倉的工場來說,更是供不應求。所以對於這些南下的民眾能堅持到秋天,迎接他們的將是一個從沒有過的豐收,畢竟以前他們的牛羊產品大部分都只能“自產自銷”。
而在曾華等人身邊北上的是成千上萬的府兵和鎮北軍,這些北府的精銳或排著隊,邁著整齊的步伐,或列成伍,策動著坐騎,向北洶湧而去。他們個個都精神抖擻,時不時地和旁邊的隊伍對唱拉練,一會是《三國五虎將》,一會是《當兵歌》,一時把整個河南高地吼得地動山搖,引得附近已經定居下來的民眾在旁邊圍看。雖然他們聽不懂這些身穿緊身袍祅,揹著一大包兵器鎧甲的軍士在唱什麼,但是他們被這種熱血沖天的氣氛鼓舞地有點沸騰。再加上這些北上的軍士在休息住宿的時候按照北府軍慣有的“擁民”政策,為民眾幫手搭建收拾正在修建的民居、水渠等設施,讓這些“新入夥”的民眾很是感動了一把。
曾華一行於二月二十三日在臨戎城渡過河水,這個時候張終於明白了曾華所說的河北之地由鎮北軍、府兵試行的含義。
在河水以北,從臨戎、沃野、高、廣牧、朔方、臨沃、安陽、成宜、宜梁、五原、九原、固陽、咸陽一直到雲中,應該有鎮北軍、府兵超過二十五萬,可以這麼說,北府一半多的兵力都集中在這裡。
這些北府兵一邊依險修建城堡,一邊在周圍放牧起牛羊來,真是“革命生產”兩不誤。不過張一看也明白了,難怪前段時間鎮北軍拼命地打劫拓跋代國的白部、獨孤部、賀蘭部和陰山南其它部,然後又從河南等地調集了大量“被打倒”的原部眾首領的“遺產”,就是為了讓這二十五萬多鎮北軍能以軍屯的方式鎮守朔州,不過這軍屯方式是曾華的“初步設想”-牧場畜牧法。這樣即可以防禦可能南犯的柔然代國聯軍,也可以免除糧草轉運之苦,只不過要往北多運些茶葉,要不然這些軍士有可能消化不良。
正文 第一百二十一章 北府的戰爭機器(四)
更新時間:2009…1…7 0:14:47 本章字數:8189
大人!”原郡當煎塗出城迎接曾華。
“好了,不必多禮了。”曾華一向比較務實,所以大家也不介意他急衝衝地“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