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五,曾華拜王猛為經略河東行軍都督、幷州刺史,以毛安之為參軍,率楊宿、鄧遐、馮保安、李天正領步軍兩萬、騎軍一萬出夏陽(今陝西韓城南),渡河東進,直指平陽郡臨汾。
拜謝艾為經略河朔行軍都督、寧朔將軍,以江逌為參軍,率姜楠、盧震、侯明、當煎塗、鞏唐休和當須者領騎軍兩萬、步軍一萬,出黃陵,兵指高奴(今陝西延安)。
正文 第八十一章 野利循(一)
更新時間:2009…1…7 0:14:43 本章字數:4723
和七年四月,收河曲校尉、監河曲、白馬兩校尉部軍循捷報,兵馬已破北天竺。
引言摘述
永和七年四月,中原已經開始混戰,關隴兵馬也已經向河朔和幷州進發,加上城和襄國依然死戰不休,整個北方繼續沉浸在戰火連連的動亂時節。
但是隻有一關之隔的關隴卻是一片難得的平和景象。長安,龍首原只是被圈了一個圈,名義上的曾府還沒有開工,連地基都還沒有開始打,只見光禿禿的山包上只堆著許多石料和許多荒草。
龍首原南側西邊的長安大學堂還在有條不紊地修建,只是現在是春耕期間,眾多招募過來的百姓都回家參加一年之計最重要的春耕,還願意留在這裡的都是些靠手藝吃飯的石匠等工匠,所以前段時間看上去相當熱鬧的長安大學堂工地現在變得有點蕭條了。
長安大學堂的東側,龍首原的南邊,開建不過半年的長安大神廟居然已經初具規模了。大主教範哲和眾主教向眾多信徒們發出號召,為長安大神廟添磚加瓦。數以萬計的信徒們響應號召,紛紛從關隴和梁益趕來,彙集到長安為大神廟的修建做義工。他們就在神廟附近搭個帳篷,吃著自己帶來的乾糧,然後白天在眾多傳教士、教士、牧師的帶領下,分成眾多的小隊開始燒磚的燒磚,運石地運石。砌工的開始砌工。
在關隴強大的建築熱潮中,原始水泥被燒製出來了。
曾華只知道水泥是用石灰和黏土燒製而成,具體是什麼燒製工藝曾華就是兩眼一抹黑,於是按照老慣例,他把這個艱鉅的任務交給了一組工匠。工匠足足費了一年的時間才在曾華的“指引”下燒製出非常原始的水泥,順帶還燒出有點玻璃樣子的晶體,讓曾華喜出望外。
有了“原始水泥”後曾華順勢下令整個關隴地建築物建設儘量採用石料或者青磚,於是現在看去。不管是官署府邸還是百姓房屋。都是用便宜易燒製地青磚加原始水泥。而象神廟這種“神聖”地建築物更是採用南山(秦嶺)的大塊石料。石料被裝在船上沿著發源於南山的澇水、豐水、芒水順流而下,再轉渭水運至長安,最後再用人力運至工地。一路上的開採、運輸都是信徒們在做義工,教會只是管飯就行了。
在長安大神廟的旁邊是規劃好的長安神學院,它將是聖教的最高學府,比原來地南鄭神學院、仇池山神學院、青城山神學院規模要大多了。
在新長安的南邊,曾華規劃圖中的市集區和商鋪區也已經熱鬧非凡地開工。商鋪區的地皮都被曾華拍賣出去了。官府利用所拍得的錢財先把寬闊的道路和下水道等公共設施修建好,然後由這些商家在道路兩邊在各自拍下的地皮上修建自己的商鋪,最後形成商鋪區。而市集區地攤位也被官府一一拍賣,然後官府利用拍得來地錢財按照當初規定的草圖修建道路和攤位,然後編號發給那些拍下的商人。
如此算下來,官府沒有發一分錢就可以把商鋪區和市集區修建起來,而且還多餘不少錢,可以投入到新長安地道路、下水道、引水管道等公用設施的修建上。如此一進一出。度支署的官員對曾華的生財之道大為佩服。
相比起新長安的大興土木。龍首原北邊的舊長安就顯得異常地寂靜。這裡的百姓很多在城外被分得有田地,現在都在忙著春耕去了。還有許多百姓卻依附在這座城市裡,做為強遷過來的豪強世家和“新貴們”的奴僕和下人。他們不願意去田地耕作。於是就不願被官府均田,而是依據關隴官府制定的《僱傭法》跟關隴、益梁各地強遷過來的豪強世家和隨著曾華“混出頭的新貴們”簽定年限不等的契約,成為他們府中的奴僕和下人,靠主人家的工錢和打賞過日子。
按照曾華官府的規定,有關隴、益梁戶籍的百姓只能被僱傭,不能被“賣身”。那些遷過來只被登記卻還沒有被授予戶籍的外地流民有兩個選擇,要不就是租種官府或者地主家的田地,按照官府規定的稅率交納比普通百姓高兩成的租賦,滿五年後,如果一直是“良民”就可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