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說三軍將士願不願意背井離鄉,既便他們願意,此地離河北也是遙遙數千裡,中間更隔著豫州還有曹操的兗州,我們又怎麼過得去?”
看到紀靈如此直截了當反對,袁否不由得又愣了片刻。
霎那間,袁否意識到他忽略了一樣東西,那就是人心!
穿過豫州還有兗州,再難也可以想辦法,可如果將士們壓根就不願意走呢?
正如紀靈所說,去河北,對於這些淮南出身計程車卒而言無疑就是背井離鄉,炎黃子孫的鄉土情結一貫就重,又有幾人願意背井離鄉?
錯非別無選擇,否則沒人願意背井離鄉。
那麼話說回來,他們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還真有,那就是去廬江,投奔袁術舊部劉勳。
歷史上,在袁術病死後,袁氏舊部就分成了兩部份,一部分投奔了孫策,另一部分投奔了廬江劉勳。
“公子,橫跨豫州、兗州前往河北太瘋狂了。”紀靈加重語氣又勸了一句。
袁否直視著紀靈的眼睛,冷幽幽的說道:“紀老將軍,某若是非去不可呢?”
這一刻,袁否是真的動了殺機。
攜帶傳國玉璽去河北投奔袁紹,是袁否的既定方針。
作為一個穿越者,袁否比誰都清楚留在淮南的結局。
淮南郡北接豫州,東鄰徐州,西靠廬江郡,南邊更與丹陽郡隔江而望,乃是真正意義上的四戰之地,而且無論哪個方向,皆無險可守!
任何一個有追求的地方諸侯,都不會主動選擇四戰之地作為根基。
如果僅僅只是四戰之地也就罷了,曹操剛剛舉兵時,兗州也同樣是四戰之地,最後不也照樣生存了下來,並且發展得還挺好。
問題是,當時曹操周圍的敵人皆是橋瑁、劉岱、陶謙之流。
而此時,環伺在淮南郡周圍的卻是曹操、呂布,還有孫策!
橋瑁、劉岱、陶謙何許人?綿羊也!
曹操、呂布、孫策何許人?虎狼耳!
綿羊和尖牙利爪的虎狼那能是一回事嗎?
這樣惡劣的生存環境,如此強大的敵人,縱然是讓孫武穿越過來當三軍主將,再讓姜尚穿越過來當宰相,只怕也是前途渺茫。
何況現在他袁否手下連一個拿得出手的謀臣武將都沒有。
何況現在淮南郡早已被糟蹋得不成樣子,人口百不存一!
所以,留在淮南絕對是死路一條,袁否對這點深信不疑!
所以,如果紀靈非要阻止他去河北,袁否絕對不會手軟!
既便殺了紀靈會引發袁氏舊部內亂,袁否也是在所不惜!
袁否直視著紀靈的眼睛,幽幽的說:“紀老將軍,某若是非去不可呢?”
“那老臣就撞死在公子跟前,以死相諫!”紀靈說完,真就在袁否面前跪了下來。
看著跪倒在自己面前的紀靈,袁否卻忽然間猶豫了。
殺了紀靈很容易,以他今時在袁氏舊部中的影響力,縱然是紀靈這樣的老將,殺了也就殺了,最多就是多費一點功夫整飭軍心。
但是,殺了紀靈真的就能解決問題嗎?
世上最難控制的就是人心,既便你是主公,也不是你說怎樣就能怎樣的,你可以控制部曲的舉止,約束部曲的言行,卻絕對控制不了他們的思想。
殺了紀靈,真的就可以迫使部曲屈服,跟他去河北嗎?
袁否低頭看著紀靈,默然不語,他從紀靈的目光中看到了絕不退讓的決心,袁否這才猛然間想起來,紀靈可是曾經力阻過袁術稱帝,雖然到了也沒能夠阻止袁術稱帝,但這足以證明紀靈是個什麼樣的人。
紀靈是一個極具主見的忠臣哪。
或者,換一種說法,紀靈是一個極其固執的忠臣,他一旦認定了某件事情,他一旦形成某種看法,就絕不會輕易作出改變,他就會堅持到底!
一霎那間,袁否就想到了唐太宗和魏徵,想到了長孫皇后勸諫唐太宗的話:以鏡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
單從這一點考量,就不能殺紀靈。
也許,此事還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沒錯,此事必定還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既然他們非要去廬江,那就先去廬江!
畢竟,此時離官渡之戰還有整整三年,時間足夠。
何況,此去廬江說不定還有意外收穫,至少劉曄此時就在劉勳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