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認為沒有人能像查爾斯·戴高樂那樣偉大。尼克松非常崇敬戴高樂在二戰中所領導的抵抗運動,不僅如此,當大多數人唾棄尼克松時,戴高樂仍舊十分尊重尼克松。20世紀60年代兩次競選失敗後,尼克松遍訪各國的首都。那時,他看上去像一個身無分文的破產者。當時各國政要都認為不便會見尼克松,尼克松被安排與一些低職官員和美國外辦人員進餐。戴高樂卻有敏銳的眼光,認為尼克松早晚有一天會成為美國總統。他熱情地迎接了尼克松,尼克松和妻子帕特一起被邀請到愛麗捨宮,當戴高樂預測他總有一天會站在美國的“最高位置”上時,他亦點頭默許。真誠比保持友情更重要,尼克松一直是戴高樂忠實的追隨者。
戴高樂確實有著非凡的影響力,他具有尼克松所擁有的同樣的優點:站在未來高度,審視當代的領袖們。尼克松尤其欣賞30年代的戴高樂,他當時不過是法國軍隊中的一名中校,卻能預測到戰爭性質的變化。內燃機的發明將會改變按部就班的戰略,戴高樂在他的《未來的軍隊》中寫道,“這個機器將改變我們的命運。”在爭論馬其諾防線是否會有效地阻止德國進攻法國時,戴高樂是孤立的,然而不到十年,歷史就證明了戴高樂的正確。戴高樂給尼克松灌輸了這樣的信念:一位領袖,無論是在戰場上還是在白宮裡都必須把智慧和天才結合起來,以取得科學的預見。
戴高樂幫助尼克松看到了人們不僅有物質需求,他們還有更高的要求。領導者如果把群眾號召起來,就會引起革命性變革。無論在公共場合還是在私下,他經常引用戴高樂在法國抵抗運動時的那句話,“如果沒有偉大之處,法國將不能稱為法國。”像戴高樂一樣,尼克松也是位狂熱愛國者,他想賦予美國以更高的理想。1969年他就職時曾說,“我們鼓起勇氣去創造偉大。”1972年他再度競選時,曾號召美國人進行一場新的革命。雖然尼克松不能以戴高樂的方式鼓舞人們,但是在探索他自己和美國如何達到崇高的目標上,作為一位總統,他擴大了實現目標的視野。
模仿像戴高樂這樣的歐洲領導人也有不足之處,有時也許會鬧出笑話。一天白宮的衛兵們穿著尼克松指定的統一服裝進行操練,以示莊重,但看上去就像理想國中的國王衛隊。記者們看到此情此景不禁鬨堂大笑,尼克松不得不迅速離開現場。制服沒被送到史密森博物院,而是捐給了大學的禮儀隊。可能還是吉爾伯特&沙利文品牌呢,誰知道呢?芽
另外一個嚴重的過失就是尼克松實行了他的個人英雄主義的管理方法。戴高樂孤芳自賞,獨斷獨行。“這個國家,唯我獨尊。”路易十四曾經這麼說過,戴高樂也會這樣說。當他代表人民講話時,他對與他們融合在一起不感興趣。他不大關注政界人士、新聞界人士或其他有識之士。他自大自負,這不是幾個世紀前法蘭西的傳統,也不是現代的拿破崙的傳統,他不會輕易改掉他性格的這一面。人們很難想象像戴高樂這樣的領袖會在英、美受歡迎,因為他缺乏民主氣質。
對尼克松來說,效仿戴高樂只能使他更加暴露缺陷。尼克松就像我們看到的那樣,是一位孤獨的人,性格內向,很靦腆。他喜歡獨立思考或者與亨利·基辛格這樣的夥伴一起工作。他不欣賞政治的喧囂,實際上他也沒有深入到民主的領導藝術中去。尼克松遠離爭議,從來不致力搞個人關係網,而是恪守正統的民主政治傳統。他堅信行使權力與實際領導在本質上是一回事,但是在一個民主政體中,它們又是不同的。我們在下一章將詳細地解釋這一點,因為它是尼克松最後失敗的根源所在。
這裡的經驗教訓是什麼?歷史是領導人的無價之寶。人們應該聰明地借鑑歷史,尼克松當然從總統職位上學到了許多,如果不把戴高樂當作自己的榜樣,而能向代表美國最好的總統的特迪·羅斯福、威爾遜、艾森豪威爾學習的話,尼克松的政治生涯會走得更遠。他敬仰他們,但他卻選擇以戴高樂為榜樣,這真是幸事中的不幸。
理查德·尼克松2瑕不掩玉(4)
保持神秘感
戴高樂把自己包裝在神秘面紗之下,迷倒了尼克松。他的秘密到底在哪裡?領導人怎樣才能讓普通人成為自己的忠實信徒?這對尼克松來說極具誘惑力,尼克松仔細研究戴高樂,直到他心目中的這位英雄去世後,他才在戴高樂1932年在法國軍事學院做的一系列講演中找到了部分答案。那時的戴高樂還未成名。這些講演部分被編輯成書,名為《利劍之刃》,該書是珍品,在美國很難找到,尼克松稱之為“領導手冊”,至今我還把部分章節推薦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