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部分(1 / 4)

小說:東唐再續 作者:一意孤行

府谷古城雄踞邊塞,襟山帶河,北枕長城,西瀕榆神,與晉、蒙相連。古時設府谷則為了控制黃河西岸,府谷治所高踞塬頭,固然易於防守,卻極為缺水,須由黃河中取水供應,如水源被切斷,州城就難於防守。所以當年築城時為了鞏固取水道路,就緊瀕黃河,連城下也不留空隙。

府谷折氏鎮守府谷數百年,北漢、契丹、西夏、遼、金等割據勢力數百次侵掠府谷,很少得到便宜。後周廣順二年(952)北漢劉崇遣兵三千攻府谷。防禦使折德扆大敗漢兵,殺二千餘眾。顯德(954—960)中,北漢遣喬贇率軍攻府谷,永安軍節度使折德扆率軍與北漢軍於河市鎮決戰,北漢軍大敗,死五百餘眾。北宋乾德元年(963)臘月,北漢衛州刺史楊璘率軍攻打府谷,宋將折德扆於府谷城下大敗北漢軍,生擒楊璘。至道元年(995)契丹大將韓德威率一萬餘眾並党項首領馬翰自振武(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偷襲府谷。折御卿在子河汊以數千兵設伏,契丹軍自相踐踏,墜崖谷而死者甚眾,五千餘眾被殺,其中有名號的將領就有二十多人,韓德威“僅以身免”。鹹平二年(999)秋,趙保吉(李繼遷)率西夏兵攻府谷,折惟昌與叔父折海超、弟惟信率兵應戰,海超、惟信戰死。後西夏兵復來,折惟昌與劉文質、宋思恭合兵大敗趙保吉(李繼遷)軍於橫陽川(今神木黃羊城河)。

由於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換取契丹的支援做兒皇帝,從五代至北宋,中原政權與契丹及後來的西夏之間的戰爭從未停息。麟府地區猶如楔子一般嵌入三個政權的領地之間,遮蔽河東,控扼大漠,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在歷次戰爭中,由於失去了燕雲十六州沿長城一線的天然屏障,中原政權從未佔過上風,總是一敗塗地,狼狽不堪。唯有麟府的折家軍在與契丹及西夏的戰爭中戰必勝、攻必克,幾乎是屢戰屢勝。雍熙三年(986)正月宋太宗下令北伐。東路曹彬、崔彥進、米信出雄州(今河北雄縣),中路田重進出飛狐(今河北來源),西路潘美、楊業出雁門。三路大軍虎頭蛇尾,連楊業這樣能征善戰的名將都被遼將耶律斜軫所俘,浩浩蕩蕩的雍熙北伐以喪師失將而告終。而折家軍在保衛麟府的歷次戰爭中,契丹從未討得便宜。寶元元年(1038)党項首領李元昊建立西夏國稱帝,調集十萬大軍侵襲陝西延州及河東麟府,延州數百里邊寨全線崩潰,而麟府則取得了抗擊西夏的輝煌勝利,折家軍甚至長途奔襲,深入西夏腹地給西夏以沉重打擊,減輕了延州壓力。

麟府二州遠離延州一千多里,屬河東,即今山西,治太原。李元昊建立西夏國稱帝侵掠延州的同時,於寶元三年(1040)率大軍攻麟府,折繼閔領兵迎戰。折繼閔率府谷兵出奇制勝,“深入賊境”,幾次戰役共斬兩千餘級,破敵寨二十餘所。折繼閔在東線捷報頻傳之時,西線延州一帶宋軍潰不成軍,連失保安、金明、塞門、安遠、承平,陣亡5000餘眾,京都大震。

慶曆元年(1041)正月,朝廷命麟府諸軍會討西夏李元昊。折繼閔率兵至汴黃、吳拔泥,與西夏兵遭遇,激戰橫陽川,斬西夏兵二百餘。慶曆二年(1042)三月,朝廷命折繼閔築建寧寨,西夏軍騷擾,折繼閔智勝強兵,殲西夏軍二千餘人。同年七月,李元昊率兵進攻麟州,知州苗繼宣率州兵拼死抵抗,相持月餘不克。八月李元昊棄麟州,率數萬眾襲擊府谷城。當時府谷城只有六千餘守軍,城外各堡寨自顧不暇,折繼閔堅守孤城。西夏軍攻城七日不下,傷亡慘重,只好撤退,丟棄甲冑弓矢無數。西夏軍攻麟、府不下,轉攻豐州。豐州破,知州王餘慶、兵馬監押孫吉戰死。佔據豐州後,西夏軍屯兵要塞,企圖絕麟州糧草。九月,李元昊兵入蕭關,宋廷命折繼閔、高繼宣乘西夏後方空虛,攻其不備。折繼閔兵至罵泊,斬西夏軍首領賤遇,破偽容州,刺史耶布移守貴堡障,大獲全勝。慶曆三年(1043)冬,西夏數萬兵分路攻清寨、全城等堡,折繼閔領兵追至杜胡川(今禿尾河),大破其眾,斬首四百,奪其馬匹軍械無數。折繼閔捍邊有功,同時幾次入西夏境內與敵決戰,有效地緩解了延州范仲淹的壓力,朝廷賜詔褒美,並賜錦袍金帶銀採以旌其功。

慶曆四年(1044),宋朝與西夏達成協議。和約規定:西夏取消帝號,名義上向宋稱臣;雙方在戰爭中所擄掠的將校、士卒、民戶不再歸還對方;從此以後如雙方邊境之民逃往對方領土都不能派兵追擊,雙方互相歸還逃人;雙方在本國領土上可以自由建立城堡;宋朝每年賜給西夏銀五萬兩,絹十三萬匹,茶二萬斤;另外,每年還在各種節日賜給西夏銀二萬二千兩,絹二萬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