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李自成作出選擇,將李自成從陝西放了出來,不知不覺,這個本來快要垂死掙扎的政權又一次有了改變天下大勢的能力。
在李自成進攻河南時,張獻忠在四川立國的訊息也傳了出來,早在崇禎十七年正月,張獻忠就率部向四川進發,先攻克夔州,接著連克梁山、忠州和涪州,大明總兵曹英、秦良玉先後敗退,到六月時,張獻忠已經攻克了重鎮重慶。
當時南明才剛立一個多月,王福正忙於練兵,對付劉澤清,劉良佐、左良玉等人,雖然知道張獻忠最終是要據四川立國,只是根本無法顧及,只能靠四川官兵獨立抵抗,到八月,四川首府成都也被攻克,十月李定國攻克保寧;孫可望下龍安,接著,艾能奇又攻克雅州。 至此,四川大部地區被張獻忠佔據。
張獻忠立國的時間是在十一月十六日,建國號為大西,改元大順,以成都為西京,設定左右丞相,六部尚書等文武官員,同時開科取士、宣佈對西南各族百姓免邊境三年租賦,封四名養子為王,其中孫可望為平東王,劉文秀為撫南王,李定國為安西王,艾能奇為定北王,儼然一幅新朝氣象。
自此,天下三分變成了四分,滿清佔據了關外、北直隸、山東、山西;李自成佔據了陝西、河南;張獻忠僅有一個四川;南明則有南直隸、湖廣、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
大明兩京十三省,南明依舊有一京八省,至少從表面上看,佔據絕對的實力,只是王福清楚,如果沒有自己的穿越,再過半年左右南明就要崩潰,就是現在,南明依然危如累卵,並沒有擺脫困境。
第二卷血戰中原 第三十三章淮安風雲
第三十三章淮安風雲
就在李自成還沒有決定南下還是北上時,一支軍隊打著大西國的旗號,沿著嘉陵江北上,直插漢中府,剛剛立國不久的大西國,率先挑起了與大順國之間的戰爭。
漢中是陝西的糧倉,雖然陝西連年大旱,許多地方常常顆粒無收,只是卻不代表漢中也如此,漢中北依秦嶺,南頻巴山,中間為盆地,漢江,嘉陵江從中而過,給了漢中平原充足的灌溉水源,保證即使是在大旱之年,漢中依然糧食富足。
張獻忠與李自成雖然同為農民軍出身,只是早有嫌隙,歷史上,張獻忠也正是在剛剛立國之後就派人想將漢中拿下,為的就是漢中的富足,只是由於李自成沒有出兵河南,張獻忠部損兵折將,狼狽而回,若不是張獻忠親率兵馬救援,差點連孫可望也失陷在漢中。
此時歷史卻有很大改變,由於李自成率大軍進入河南,漢中只留有馬爌帶著數萬人留守,馬爌並非什麼能將,很快就被孫可望擊敗,帶著殘兵敗將退出了漢中,聽到漢中失陷,李自成又急又怒,再也顧不得南下還是北上,留下高立功,李過等大將留守河南後,自己親自帶領人馬返回,要從張獻忠手中重新將漢中奪回。
張獻忠突然與李自成打了起來,無論是南明還是滿清即是失望,又鬆了一口氣,失望的自然是李自成沒有打對方,鬆一口氣是李自成恐怕暫時要拖在陝西。 不用擔心幾十萬流寇會突然攻向自己。
淮安,這裡本來是劉澤清的駐地,劉澤清被皇帝誅殺後,餘部據城叛亂,後來被黃得功率部平定,城破時,劉澤清地侄兒還劉之幹還想放火焚城。 結果把帥府燒掉了一半,以後。 黃得功率軍追擊叛軍餘部,淮安才真正安定下來。
淮安在大明初期因漕運而興,明中葉後,由於黃河奪淮入海,淮安水患愈演愈烈,一度衰弱,在朝廷委派大員治河後。 淮安得以重新興盛,只是劉澤清入駐後,先是對府內百姓百般盤剝,後來其餘部又作亂,淮安短短數月就由興盛變得衰弱,眼下前徐州正在打仗,淮安夾于徐州與揚州之間,理所當然的成為了一箇中轉站。從徐州下面各個區縣撤下來的百姓多是安置在淮安附近,從揚州運上來的物資也把淮安當成倉庫,剛剛才遭受兵災數月的淮安迅速繁華起來,真正因了那句話,盛衰有期,其興也勃矣。 其亡也忽矣。
天空中陰沉沉的,北風呼嘯著吹過,一小隊騎兵緊了緊身上的大衣,沿著運河艱難地行進,黃得功離開後,淮安歸於揚州府管轄,史可法派劉肇基駐兵淮安,他們正是現在淮安總兵劉肇基的部下,奉命每天在運河上巡邏。
“大人,這天太冷了。 反正不會有事。 咱門回去吧?”一名騎兵哈著氣,對自己地上司。 一名騎兵營什長項循道。
項循是遼東人,據他自己吹噓,是項羽的後人,不過,項循力氣大是事實,數十斤的大刀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