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部分(3 / 4)

開始清軍還能沾點便宜,可是後來幾次清軍就攻擊營盤都吃了一個悶虧,多爾袞只得放棄偷襲營盤的打算,每天只是出動小股部隊與明軍交戰。 雙方人數最多的一次交戰也不過萬人。 這次交戰,明軍發揮出火器的優勢。 數百門火炮一起開火,數輪就將清軍的一萬人馬炸得死傷慘重,從此多爾袞再也不敢出動大部隊,每日的戰爭規模維持在千人以下,雙方互有損傷,不過,總地來說,清軍的死傷是明軍的數倍,只是清軍死傷的大部分是綠營兵,滿人也並不在意。

轉眼間,這種僵持的狀態就過了一月之久,天氣變得炎熱起來,這對滿人來說無疑是不好的訊息,滿人耐寒不耐熱,而且戰馬在熱天不能久乘,否則很容易倒斃,滿人的出動變得更少,只出動部份綠營兵應付明軍的騷擾。

戰爭打成這樣,對於王福來說是比較滿意地,他自認自己最多是中人之資,並不是什麼天生將才,雖然組建參謀部,可以時時得到參謀部的提醒,只是與那些在戰場上浸泡了一輩子的名將還是有很大差距。

與左良玉的大戰,實屬自己先知先覺,又加上左良玉突然身死,才取得了勝利,事實上自己根本沒有參戰,只是穩定了人心;而與多鐸的一戰,卻是由於多鐸太過輕敵大意,在不知火器威力情況下冒然與自己死磕,剛好讓火器發揮出最大的長途,不過,這場戰爭地勝利也還要歸功於黃得功的大軍及時趕來,這才取得徹底勝利。

反觀多爾袞一生的戰鬥遠比王福要精彩的多,一六二八年,多爾袞年僅十五歲,初次隨皇太極出征蒙古察哈爾多羅特部,立下戰功,皇太極賜予墨爾根岱青的稱號,他的兄長阿濟格因為恃勇傲物被皇太極廢黜了旗主,多爾袞繼任固山貝勒。

十六歲,皇太極率軍攻明,多爾袞在漢兒莊、遵化、北京廣渠門諸役中奮勇當先,斬獲甚眾,一年半後,他又參加了大淩河之役,攻克堅城的功勞也有他一份。 天聰八年(1634),皇太極再度攻明,多爾袞三兄弟入龍門口,在山西擄掠,取臺堡、殺人民更多,俘獲生畜無數。

天聰九年,二十二歲的多爾袞得到獨立領軍的機會,深入漠北千里,逼降林丹汗之妻囊囊太后及瑣諾木臺吉,又趁大霧包圍林丹汗之子額哲所部,使人勸其歸順,雙方盟誓而回。 這一次出征,多爾袞不費一刀一槍,出色地完成皇太極的使命。 更具重大意義地是,多爾袞從蘇泰太后那兒得到了遺失二百餘年地元朝傳國玉璽。

二十三歲,多爾袞率軍進攻朝鮮王子、王妃及眾大臣所居之江華島,一方面竭力勸降,一方面“戢其軍兵,無得殺戮”。 對投降的朝鮮國王“嬪宮以下,頗極禮待”。 這使朝鮮君臣放棄繼續抵抗,滿清得以鞏固後方。

以後多爾袞又數次率師攻明,均獲輝煌戰績,當然,最有名地一戰還是一片石一戰,多爾袞先假意接受吳三桂借兵的請求,然後以吳三桂的兵力為前驅與李自成交戰,結果趁雙方交戰筋疲力盡之時一舉殺出,將李自成打得大敗而回,中原形勢一下子變得翻天覆地。

對於這樣一個人,王福一點也不敢大意,大明的火器已經不再是秘密,從多爾袞這些天來的謹慎來看,他絕不會犯多鐸的錯誤,王福也只能努力使自己不犯錯,如果這場戰事能繼續拖下去最好,以大明現在的實力,完全可以支援一場長期的戰爭,最終憑藉國力獲勝,這對多爾袞來說,恐怕是一場災難。

軍營中的炊煙裊裊升起,又已經到了吃午飯的時間,從地勢看,明軍處在下方,可是海風經常會把明軍的飯香吹到清軍大營中,聞中空氣中的魚肉香味,許多清軍都忍不住口水直流。

為了讓士兵在對持當中一直保持高昂計程車氣,王福對於軍中的伙食抓得極緊,不但命船隊帶來各種疏菜種子,直接在軍營四周灑下,夏天的疏菜長得極快,有些疏菜只需要半個月的生長期就可以吃,而且還命令船隻運來活豬,活羊在軍中宰殺,新鮮的海魚更是源源不斷。

“他**的,這些明逆吃得真好。 ”一些清軍忍不住喃喃的道。

與明軍一日三餐,有魚有肉相比,清軍只能吃兩頓,滿人,蒙古人可以隔一天吃上一頓肉,而綠營兵,朝鮮兵則一月也見不到腥味,每天只有四個大窩頭,勉強可以吃飽,有一點菜葉就算改善伙食,綠營兵不是沒有想過在營地四周種地,只是疏菜剛一發芽就被滿人老爺的馬吃得精光,綠營兵是敢怒不敢言,真是人比人,氣死人。

開始時,聞到明軍軍營裡飄出的魚肉香味,許多綠營兵氣不平,他們仗著自己在河流上游,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