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和兵力,以溫遲良的老謀深算居然讓他跑了,這點倒是出乎不少人的意料。
原本是治喪期間,大多的朝政被溫家找了這個由頭把持著,不過這會溫家也不知道怎麼想的。在這舉國大喪的時候慌忙的通知百官又臨時上朝,由太子以儲君之禮主持朝政,看態度極是匆忙倒是讓人一下鬧不清到底發生了什麼。
老狐狸到底玩的哪一齣沒人知道,但這時他都撕破臉皮對定王世子下手了,可想而知外系官員人人自危,誰又敢不去揣測這老狐狸到底在想什麼。
文武百官皆身上帶孝而來,氣氛可謂是沉重無比。儲君位上,素色儲君服的趙沁禮顯得倒有幾分的賣相,無奈這位爺實在是有些不靠譜,在百官的注視下照樣哈欠連天一點精神頭都沒有,實在不知他這段時間到底在忙什麼。
前段時間禮部官員的事大家多多少少聽到了風聲,心裡憤慨不平但誰也不願在這時候招惹即將登基的新君。所以這事雖然是公開的秘密但誰都不討論,就等著看溫家能不能壓下禮部的這一把火。
想到這話茬時,眾人不由的把目光投到禮部那邊去,那頭的陣容可謂齊整,個個都是面無表情又一臉的衰樣,不像來參加朝會更像是來參加追悼會一樣。
一旁溫遲良站得腰板倍直一副視而不見的樣子,不少人心裡都嘀咕開了,難道這禮部號稱腦子一根筋的部門就沒找找他老溫的麻煩,這不科學啊。
據說出事當晚禮部一些迂腐的文人立刻抬著小官和他的家眷數十口的屍體到了宮門前要討一個說法,結果宮門一開不是要給他們一個公正,而是衝出了一大批大內侍衛將他們暴打一頓後搶走了屍體。
後來的事怎麼鬧的還不清楚,不過那些去伸冤的人全在家裡躺著,或傷或殘的沒一個有好下場的。當下不少人就疑惑了,老溫雖然眼下是攜天子令諸侯之勢,不過以他的為人行事不該這樣乖張跋扈才對,老溫一向被人盛攢的是他的老奸巨滑和隱忍的本事,而非這心狠手辣的作風啊。
事情的處理絕對是粗暴而又蠻橫,得罪的可不只是禮部的人,更得罪了天下的悻悻學子。新皇登基正是聚攏人心之時,按理說得罪誰都不能得罪這些學子,因為自古來這些學子都是朝廷最頭疼的人。
歷朝帝王要麼廣羅天下士子之心,偏激點的就玩些焚書坑儒之類的重活,可想而知這些只帶著嘴巴的傢伙雖然沒什麼實權,但光靠一條三寸之舌影響力之大是難以想象的,有時候妖言惑眾用在他們的身上也不足為過。
讀書人們,要麼就持才傲物,目光於頂,要麼就是文人酸腐。看這不順眼看那不順眼,見誰當官都先罵上幾聲娘,個個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老子才高八斗,笑人無恨人有,其嫉心之強恐怕一般的潑婦都望塵莫及。
這些學子們不得志的時候都擺出一副清高無比的模樣,寧可餓死也不受那嗟來之食,好不容易混個小官位了,天天想的都是玩一出什麼以死明志來留芳千古,把名聲看得比褲襠裡的玩意還重要,做事我行我素從來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正是這麼一幫讀書讀瘋的人卻是歷代朝廷頭疼的問題,要說這些人沒才的話,這些人的才華還是有的。可迂腐,死板又是不可避免的併發症,你想想哪個皇帝功成名就時不是血債累累,登基後誰有空去聽你那些大義啊。
人家打天下靠的是一刀砍翻一個,除了計謀外就是實打實的心狠手辣。真要和你談什麼治國之策的話那也是天長日遠的,哪個當皇帝是個正直的人,誰屁股乾淨得了,自然沒人受得了整天之乎者也的那一套。
可偏偏讀書人打不過你就有法玩死你,所以歷來這讀書人一犯傻氣鬼都怕,他要往你家門前一吊死,其他的同門一吹你就是罪該萬死的貪官惡吏,誰死誰就成了以身明義的正人君子。他要往金殿上一撞頭,皇帝就成了昏君,人家就成了以死箋義的忠臣。
所以你真別說,老溫也是讀書人出身,最怕的就是這些傢伙腦子一熱再被人慫恿一下來個集體上吊什麼的。這幫傢伙平日不掌權也不起眼,但幹起自殺這活來都是踴躍份子,誰不怕他們在這當口亂鬧。
所以這段時間各個宮門前都是重兵把守,禮部的那些人個個門生滿天下,真要來上吊的話那估計和吊臘肉一樣密密麻麻很是壯觀,老溫可不想他們在這集體上吊,搞得皇宮裡遍地吊臘肉似的晦氣。
學子們一哭二鬧三上吊這招可是殺人不用刀的最高境界,有時候弄死個人還真是動動嘴皮子的功夫。讀書人七老八十了還在講究高風亮節,一輩子考不上半個功名死了都不情願,一看有這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