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讓天皇發了一道詔書,說正在活蹦亂跳的山縣有朋你回來養病吧。山縣有朋看到詔書也一愣,心想這天皇陛下可真想著自己,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病,人家天皇愣就知道。可這話說回來,自己到底是什麼病呢?管他,反正天皇聖明,回去查查沒準真能查出什麼病來,這就回去養病去了。
這山縣有朋一走,那邊伊藤博文就放棄了在直隸和清軍決戰的計劃,改為進攻威海衛和臺灣。放棄進攻山海關是為了誘使大清坐到談判桌上來,而進攻威海衛和臺灣則是為了在將來的談判中增加施壓的砝碼。這兩手是相輔相成的。
大清一來政治腐敗,二來軍事無能,又根本判斷不出日本的戰略目的,對日情報更是一無所有,沒有逃脫伊藤博文的算計,乖乖地坐到談判桌邊上來了。幾經討價還價,終於同意朝鮮獨立,再賠銀二萬萬兩,割讓遼東半島,臺灣,澎湖。
還是在伊藤博文的意料之中,德俄法三國來聯合干涉了。本來對伊藤博文來說,臺灣澎湖和遼東半島就都是本來並沒有算計在內的戰利品。這時候正好就驢下坡,還能給各列強賣個人情,讓大清再以銀三千萬兩把遼東半島給“贖”了回去。
至此,日本全勝。但說到這裡,也就可以看出來了,甲午戰爭的勝利,並不是日軍組織的勝利,而是伊藤博文以其個人的資歷,能力和天皇的信任克服了山縣們製造的日軍的種種缺陷,把政治和軍事緊緊結合在一起,戰略為政略服務,從而最大限地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其實應該說日本贏的是很僥倖的,不管大清在軍事上打了多少敗仗,只要再抗擊幾個月,那時候談出個什麼結果來就沒人知道了。
但是歷史沒有“假如”“只要”這一說,只能讓無數後人掩卷興嘆。
那麼,日俄戰爭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有一類戰犯叫“參謀”(九)
甲午戰爭,日本在這場大賭博中賭贏了。贏在他有綿密的計劃,清楚的目的和全國一體的作戰方式。
伊藤博文以其自身的威望,資歷和天皇對他的信任,克服了山縣有朋造成的政治軍事,軍政軍令和陸軍海軍這三個二元化,贏得了這場戰爭。
伊藤博文是個中國通,對漢文化造詣很深。其實不僅是他,當時整個日本上流社會對漢文化都是很精通的。所以他們能夠克服日本軍隊輕視情報參謀的劣勢,正確地判斷了大清國可能的反應和西太后,李鴻章等人可能採取的策略。再者甲午戰爭的規模不大,延時也不長,靠在朝鮮半島的掠奪和搶劫就能彌補日本軍隊輕視兵站的傳統了。
但是還是那句話,中日甲午戰爭是由於大清國的對應過於拙劣才使日本很僥倖地贏得了戰爭。儘管北洋水師在海戰中失利以至被全殲,但是清軍如果敢於在直隸平原和日軍主力展開決戰(就像川上操六參謀次長所計劃的那樣),最後鹿死誰手也未可而知。起碼和談時的條件會改善不少,就像日後日俄戰爭的和談那樣。
說句老實話,其實老天待大清不薄!甲午戰爭日軍死,殘(永遠喪失戰鬥力)共計17282人,幾乎佔日軍全部兵力的十分之一!有人會問,沒聽說過日軍在甲午之戰中吃過什麼打敗仗呀,怎麼會有那麼大的損失?是老天爺在幫大清的忙,日軍死殘中九成以上是病死的,腳氣,痢疾,鼠疫,霍亂和凍傷要了那幫鬼子的命。老天在大清一邊,可是大清為什麼就那麼不爭氣?
為什麼大清不能再堅持一下?
那麼日本人從戰爭中學到了什麼東西?什麼都沒有學到。山縣有朋在戰時被伊藤博文耍了個痛快,正憋著一口氣要找回場子來呢,如何肯把功勞記到伊藤身上,承認自己的過失?這個場子怎麼找呢?人家有辦法,他鼓搗天皇成立了一個所謂“元帥府”,內設四名元帥:第一名當然是他山縣有朋本人;第二名是原陸軍大臣,甲午戰爭時的第二軍司令官,當時擔任參謀總長的大山嚴;第三名是皇族將領,甲午戰爭時的參謀總長,徵清大總督小松宮彰仁;最後一名是海軍的西鄉從道。這位西鄉從道就是前文所說的南西戰爭兵敗自殺了的“賊軍”首領西鄉隆盛的親弟弟,不僅如此,大山嚴也是西鄉隆盛的小舅子!由此看來可能日本人不太劃什麼“紅五類”,“黑五類”什麼的,您能想象西太后老佛爺會重用肅順親王的親弟弟和小舅子?
這個元帥府不是政府衙門,只是一個天皇的諮詢機關,有點象現在時髦的think tank,他提出來的意見也沒有專門的政府衙門去負責落實執行。有人要問了,這個元帥府有什麼用?回答是沒什麼用。那只是山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