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義從更是隻剩下不足兩千人。
這樣的戰績對於雙方來說都不是什麼好事,而現在唯一看見確定的是,公孫瓚失敗的奇襲加劇了雙方開展的節奏,當袁紹接到訊息之後大怒,連忙調集了屯於平原的大軍,以剛立了大功的鞠義的先登營為先鋒,呂威橫調集五千人馬為輔助,又以顏良為大將,文丑牽招為副將,田豐為軍師,審配、逢紀為軍師,於聖安為後軍統帥,其餘輔將偏將不計數,發動大軍十八萬,與公孫瓚決戰與界橋。
公孫瓚敗退之後馬上就回過神來,之前準備就緒的大軍也立馬與袁紹大軍對峙與界橋,親自帶領十五萬大軍,雙方為河北霸主而展開了最終的決戰。另外一個戰場,晉陽,此時卻是以公孫瓚聯軍佔優勢,公孫瓚、張楊、王匡和公孫度的聯合軍達到了十萬餘眾,而與他們對陣的袁紹軍卻只有五萬人馬,想要取勝並不容易。
在西線也就是晉陽一線作戰的袁軍統帥乃是袁紹次子袁熙,除了袁熙本部的焦觸、張楠之外還有袁紹留給袁熙的大將,原韓馥降將張合、高覽。袁紹為了防止長子袁譚的失敗再次出現在次子身上,特意將三萬大軍的掌控權給了張合和高覽,並以呂曠呂翔兄弟為副將加以監督。
就在公孫聯盟與袁紹大戰之時,袁紹旗下的中心城池鄴郡,卻在大戰之下出現了陰霾,而這陰霾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