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武昌革命黨成員在私下裡又提出了異議,不願黃興掛此大元帥之名。原因在於漢陽失守後,黃興曾主張放棄武昌,而軍政府軍務部長孫武等人卻堅決反對。結果,黃興在那次會議上成了孤家寡人,所有人都反對他放棄武昌的意見。因有此嫌隙,黃興能否代表革命黨執政的確成了疑問,黃興本人也有點心灰意懶,他在聽取了武昌代表的意見後,推辭任職大元帥。
這樣一來,各省代表只好重新開會,舉黎元洪為正帥,黃興為副帥。那時,黎元洪本人尚在北方,一時半刻又來不了南京,選舉大元帥一事就此擱淺。
陳英士對此持否定意見,他說:“代表不分留滬赴鄂,權力完全相等。你們一去無訊息,怎見得上海就不能行使正當權力呢?”他力勸黃興出來擔當此任。
1911年12月中旬,兩湖、兩廣、福建、江西、山西、陝西、及雲、貴、川、皖、蘇、浙和奉天15個宣佈獨立省份的代表,奔赴南京,大家聚首一堂,所謂的地區和職權都不存在了,透過協商,決定根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在12月16日開會討論選舉臨時總統。
接著,又有訊息傳來,說唐紹儀曾在漢口表示:“袁世凱並不反對共和制。”於是,又有不少代表在選舉臨時總統的問題動搖起來。
12月16日代表會議上,有人動議,應當根據12月2日漢口代表會議的決定,暫時不選舉臨時總統,以待袁世凱反正歸來。不過又有人提出在這個過渡時期應該先成立臨時軍政府代行臨時的職權,因而大元帥的問題又被重新提到了會場上來。
由於此時孫文還尚在回國的途中,各省代表們已經等不及了,他們紛紛要求馬上進行選舉。組織軍政府的問題決定之後,很多人希望黃興早日到南京組織軍政府,由於接到蕭震雷的電報得知蕭震雷已經派艦船去香港迎接。黃興便決定留在上海準備迎接孫文,然後再隨同孫文前往南京。
清廷還未倒下。革命剛剛出現一絲曙光,革命黨內部就為權力互相傾軋。蕭震雷將這些早就看在眼裡,他也懶得去管這些齷蹉之事,吩咐鐵血救國黨的人抓好財權,掌握住軍隊,無論革命黨內部怎麼鬧,他都懶得管,只要不侵害鐵血救國黨的利益。
自從張勳從南京敗退之後就一路撤往徐州,徐州南面,長江以北地區基本上沒有多少清軍。這一路上蕭震雷所率領的北伐軍六個師,一共六萬多人勢如破竹,各府各縣紛紛望風而降,蕭震雷一邊收攏投降的清軍巡防營,一邊派人接管當地政權。
到了12月18日,蕭震雷已經率部兵臨徐州城下,徐州乃江蘇北部軍事重鎮,地處江蘇省西北部、華北平原的東南部,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長江三角洲北翼,北倚微山湖,西連蕭縣,東臨連雲港。南接宿遷,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隴海、京滬兩大鐵路幹線在徐州交匯。素有“五省通衢”之稱,因此這裡也是四戰之地。佔據這裡進可攻退可守。
次日,蕭震雷隨即命令部隊向徐州城發起猛攻。為了儘快攻下徐州。這次蕭震雷動用了伍世友的江蘇第二軍兩個師,這兩個師訓練完成之後就是兵額滿員的,武器裝備又精良,在補充了大批的山炮和大口徑野戰榴彈炮之後,在火力上已經與世界強國相當。
江蘇第二軍的戰鬥力要比其他參加北伐的各地部隊強得多,士兵的單兵素質和戰事配合,以及軍官的指揮水平都遠超其他各軍。在戰鬥的第一天,由於進攻部隊炮火猛烈,進攻兇猛,張勳駐守的徐州很快就失去了城外所有的防禦陣地,殘餘人馬不得不退往城內用城牆作為防禦。
當晚,在軍事作戰會議上,各師師長、旅、團長都在,蕭震雷道:“現在張勳部已經龜縮在城內,為了防止其頑抗到底,我意圍三缺一,從北門正面猛攻,東西兩門仰攻,逼迫張勳放棄徐州繼續北逃,如此一來,我軍既可以迅速佔領徐州,又能儘量減少傷亡,我已調來第一軍獨立騎兵旅,一旦張勳棄城而逃,騎兵旅立即進行沿途追殺,消滅張勳有生力量,明天上午吃過早上就進攻攻城,西門由贛軍第一師何啟發部負責,東門由滬軍第四師李英石部負責,主攻北門的由?哪位將軍願意當次大任吶?”
滬軍黃郛部和蔣志清部連日來一戰未打,一路上都是跟在大軍屁股後面撿便宜,這讓軍中很多人瞧不起,黃郛和蔣志清等人自覺抬不起頭,為了給自己等人增添一點戰績,在蕭震雷問話之後,滬軍第五師師長黃郛(張已調往武昌,師長由黃郛接任)立即站起來道:“總司令,這些日子以來,我滬軍第五師一戰都沒打,將士們都已經憋壞了,都吵著要我向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