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一米多寬的壕溝,在越過這道壕溝之後,向前前進了幾十米又有一片高於平地半米高的陡坎攔在前面,而那三輛裝甲運兵車毫無阻礙地爬上了半米高的平地。
其實英國人在布林戰爭中就曾經有軍官在汽車上蒙上鐵皮,再架上機槍,製成了最原始最簡單的裝甲車用於作戰,只是那時候還沒有人意識到裝甲車在戰爭中的作用,也沒有人想過繼續研究下去。在另一個時空的歷史上,直到一戰末期,英國人才製造出履帶式和輪式裝甲輸送車。車上有輕型裝甲和一挺機槍,可運載20名士兵。雖然車上的裝甲可使車內士兵免受槍彈的傷害,但習慣於徙步作戰的步兵仍把首批裝甲輸送車稱為“沙丁魚罐頭”和“帶輪的棺材”。但是在這個時空裡,現在真正意義上的裝甲車還沒有被髮明出來。
那三輛裝甲運兵車爬上半米高的陡坎平地之後繼續向前前進,速度依然不減。很快前面又出現障礙了,三道斜坡出現在前面,那三輛裝甲車沒有任何減速的意思,裝甲車尾部噴出黑煙,衝上了斜坡,那斜坡的坡地大概有四五十度的樣子,裝甲車在爬坡的時候速度減慢了一些,但沒有任何爬不上去的跡象。
那三輛裝甲車爬上脅迫之後,轉彎,向另外的斜坡衝過去。蕭震雷問道:“剛才那斜坡多少坡度?”
站在身後的萬經理立即道:“稟大總統,那是四十五度的坡度!”
蕭震雷又問:“那現在呢?他們要在斜坡上橫著前進,翻車的可能性有多大?”
“大總統,這是三十度的斜坡,如果沒有強大外力的干擾,裝甲車幾乎不可能翻車!因為儘管裝甲車車身有兩米多高,但是它的重型卻是在底盤,因此一般情況下不會翻車”。
三輛裝甲車在斜坡上橫著前進了一段距離之後就進入平地,前面有一片模擬的敵軍陣地,陣地上有戰壕,三輛裝甲運兵車一邊前進一邊開火,車頂的機槍不停地向兩側的假人開火,假人紛紛被打倒。
衝進敵軍陣地之後,那三輛運兵車一個橫向漂移停了下來,車尾處的鐵門被放下,鐵門在車身與地面之前形成斜坡踏板,士兵們端著步槍紛紛從戰車內衝出來,最先兩個衝出來計程車兵一左一右蹲在地上不停地向視線之內的假人開火,車廂內計程車兵們一個接一個衝出來跳進一條交通壕,戰鬥正式開始,戰士們開始從交通壕內出發向敵軍各戰壕內進行滲透進行進攻,整個戰術配合非常嫻熟。
試驗進行到這裡,蔡國棟問道:“大總統,你覺得這款裝甲運兵車的效能如何?在快速突擊敵軍陣地的戰術是否能夠發揮很強的作用?”
蕭震雷點頭道:“不錯,這裝甲車不錯,剛才的戰術也用得不錯,不過戰士們在戰鬥的時候也不能完全依然它去對敵軍陣地進行突破,畢竟戰車和坦克也不是無敵的,如果敵軍在陣地前方挖掘反坦克壕的話,依靠戰車和坦克突擊的戰術就會失效!”(未完待續。。)
第485章 高射機槍和高炮
坦克的演練與裝甲車差不多,但要多出一些檢驗的專案,比如坦克要在行徑中進行炮擊,停止時當做固定炮臺向前、向左、向右等方向進行炮擊,還要對碉堡進行炮擊以測試火炮的破壞能力。
坦克還在演練中,蔡國棟轉頭問道:“大總統,這款坦克怎麼樣?”
蕭震雷點燃一支菸抽著,在菸灰缸中彈了彈菸灰,說道:“總體上來說,效能還不錯,坦克的前裝甲多厚?
蔡國棟回答道:“與側身裝甲一樣!”
蕭震雷搖頭道:“前裝甲幾乎要正面面對敵軍炮火打擊和大口徑重機槍掃射,裝甲太薄弱了不行,至少也少30毫米以上,坦克的外形設計倒是不錯!可以考慮組建一個坦克師,但坦克的數量不可能生產很多,最多隻能生產裝備一個師的數量,畢竟現在無論是在機械技術還是製造技術上都不太成熟,在技術上還要加強研究,例如防護能力、行進速度和最大行進範圍,這些都要在發動機技術上下功夫,儘量提高發動機的功率,減少耗油、降低噪音,可以將無線電通話器裝上去,另外我剛才看了一下,這坦克的掌舵系統好像有些呆板,要提高它的掌舵系統的效能,還有,能不能給炮塔加裝瞄準器?我剛才看了炮擊的命中率可不咋樣啊,先把這幾個問題解決了之後再進行生產吧,圖紙和製造技術定型之後再進行生產,先生產一個師的數量”。
蔡國棟聽了蕭震雷這番話才知道這款坦克的問題還不少,因此還需要改進。最明顯的就是掌舵系統和炮塔瞄準器的問題。他答應道:“那行,解決了這幾個問題之後定型的坦克命名為龍戰a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