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楊尚昆、葉劍英“免職查辦”,直至狂妄要求取消黨中央,明目張膽地反黨篡軍,成了歷史的罪人。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4)
到達陝北,參與指揮東征取得全勝
1935年9月中旬,陝甘支隊繼續北上,葉劍英協助毛澤東、彭德懷指揮部隊斬關奪隘,於9月18日,攻克天險臘子口,佔領甘南的哈達鋪。陝甘支隊於哈達鋪進行休整。第一軍團改編為第一縱隊;第三軍團改編為第二縱隊;中央軍委縱隊改編為第三縱隊,葉劍英兼司令員。葉劍英率第三縱隊,繼續北進,追趕敵人,在佔領榜羅鎮和通渭縣城後,翻越六盤山,於10月19日進駐吳起鎮。葉劍英協助彭德懷指揮部隊擊潰尾追敵騎兵二千多人。22日,葉劍英出席了中央政治局在吳起鎮召開的擴大會議。會議確定“建立西北的蘇區,領導全國大革命”的戰略任務。至此,中央紅軍勝利結束了歷史空前的、艱苦卓絕的兩萬五千里長徵,為中國歷史譜寫了輝煌的篇章。
紅一、三軍團長征勝利到達陝北,於1935年11月初,同紅十五軍團會師後,成立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葉劍英任軍委參謀長兼紅一方面軍參謀長。
當時的形勢是,日本帝國主義繼攫取我國東北之後,日益加緊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又製造了華北事變。國民黨政府卻繼續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賣國政策,整個中國面臨著淪為日本殖民地的危險。中日兩國之間的民族矛盾急劇上升為主要矛盾,促使國內各階級、各政治集團的政治態度發生了新的變化,全國各地抗日救亡運動風起雲湧,勢不可擋。
1935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在陝北瓦窯堡舉行政治局會議,制定了建立黨的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策略、總路線。當時蔣介石仍然執行“剿共”的政策,組織晉綏軍等大批武力圍困陝甘地區,企圖消滅剛剛結束長征、立足未穩的紅軍。
根據這一形勢,中共中央制定了《關於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確定以堅決的民族戰爭反對日本帝國主義進攻中國為總任務的戰略方針,“準備直接對日作戰”、“猛烈擴大紅軍”。在此方針指導下,紅一方面軍把“打通抗日路線”作為中心任務,確定紅軍行動與蘇區發展,以山西和綏遠等為主要方向,迅速舉行渡河東征,討伐軍閥閻錫山。
根據毛澤東、彭德懷的指示,葉劍英全力投入東渡黃河作戰的具體準備工作。親赴前線組織調查由延安、甘泉鋪各地到黃河西岸臨真鎮的交通道路,同部隊指揮員察看渡河地點,提出部隊作戰行動方案和建議,協助各部隊收集和製造木船、皮筏等渡河器材,組織地方黨政機關徵調造船和划船民工,做好渡河的各種準備工作,並對渡河的先鋒隊和船工進行政治動員和技術訓練。
1936年2月20日夜晚,第一、第十五兩個軍團冒著凜冽寒風,利用夜暗掩護從陝北綏德縣溝口、清漳縣河口開始強渡。部隊渡河過程中,葉劍英親臨渡口,檢查渡河情況,並隨時向毛澤東、彭德懷、周恩來報告。21日10時,葉劍英最後率領一方面軍直屬隊渡河。部隊渡河後,按預定計劃迅速向縱深發展。相繼佔領了三交、留譽、義牒各鎮及其周圍地區,完成了戰役展開,取得東征戰役的第一個勝利。葉劍英協助彭德懷指揮部隊,打退了晉綏軍的反擊,控制了石樓、中陽、孝義、隰縣、永和等縣,並大力開展群眾工作,得到山西人民群眾熱情支援。閻錫山倉促應戰,急電向蔣介石救援,調動部隊向抗日先鋒軍反撲。紅軍將反撲之敵全部擊潰,在上述數縣廣大地區建立起臨時根據地。為了發展勝利,軍委決定以這一地區為作戰樞紐,分兵南下北上,組成右、中、左路軍。徐海東、程子華指揮以紅十五軍團為主力的左路軍,向北進攻;林彪、聶榮臻指揮以紅一軍團主力為右路軍,向南急進。同時以紅十五軍團的一個團、方面軍直屬隊和新成立的紅三十軍、山西遊擊隊等部組成中路軍,由葉劍英直接指揮,以牽制和吸引晉綏軍主力,支援左右兩路軍的進攻行動。左右兩路軍分南北兩線向晉綏軍進攻,迅速進抵侯馬和太原近郊,佔領了晉西南廣大地區。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5)
紅軍的強大攻勢使閻錫山驚恐萬狀,急忙集中十四個旅,阻止紅一方面軍東進,同時請求蔣介石增援。蔣介石先後派遣約十個師進入山西,同時命令西北軍、東北軍等部向陝甘革命根據地進攻。葉劍英根據中央軍委要求左右兩路軍從南北兩線向中路軍靠攏、集中兵力準備殲滅敵人的指示,指揮中路軍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