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部分(2 / 4)

小說:三國之雲臺 作者:圈圈

之孟獲那個不怎麼名副其實的蠻王之位的孟節,實在是精靈剔透,又或者是他本人早就知道孟獲他這個兄弟的那些個王圖霸業都是虛幻,自接位之後,並沒有表現的有什麼攻擊慾望,也對於祝融這位孟獲之妻的南中蠻人英雌多有勸解。

當然祝融不愧是南中蠻人中的有見識的人物,雖然是一介女流,她也是明白世事如何,也不是一個會因為孟獲之仇便昏了頭腦的主兒,她對於當年任孟獲一意孤行的結果,卻也是早就有所預料的,畢竟在諸多見識上,論實際情況,比之孟獲,祝融自是要勝出不少的。

加上當年祝融在孟節接位蠻王的儀式上,卻也見識到了當時楊鋒那一洞人馬的行跡,對於身在其中的呂凱,王伉兩個人也是有了些關注之意,以及隨後銀冶洞所屬的發展,也讓她很是少了些瘋狂之念。

經過這幾年的發展,當初作為在跟著孟獲進入益州大敗虧輸之後僅剩下的南中兩大勢力,蠻王這一脈和銀冶洞楊鋒這一處,都很是明白時下的大勢所趨,故而不僅僅對於和他們南中比鄰而居的益州交州諸多善意,也是對於領下的蠻人們與漢人之間的關係不少的規誡,對於代劉璋之後掌控了益州的劉備勢力,自是保持著他們的屈膝之勢,要不然也不會在此次劉備稱王的大典上分別由朵思大王和王伉兩個人代表孟節和楊鋒來襄陽表示歸附之意。

對於南中這些年中的實際情況如此,儘管鄧瀚總是流動不定,往來於荊州,雍州和曹魏之地,不過他作為中司馬府之主,卻也只需稍加了解便明白其間的變化的。

作為這些化外之民,雖然如今的他們多少也都欽慕大漢的教化,不過更多的時候,他們幾乎都本能的相信以強凌弱,強者為尊的。

若非如此,儘管這些年中,以楊鋒這位銀冶洞之主的情況來看,儘管他也是當年跟隨這孟獲經歷了益州戰事的剩餘之人,可是在當時沒有完全的歸附荊州的益州兵馬屯紮在瀘津關的時候,銀冶洞洞中的其他主事之人,也有不少的對於他們居然要聽從呂凱和王伉這兩個多少有些來歷不明的漢人的建言行事很是不滿,而那個時節的楊鋒,自然也並不是完全的就能夠沉下心來的,故而也是有些時候,會任那些“自告奮勇”的蠻人們去搔一搔當時的張嶷的虎鬚的。

不過益州的兵馬再不濟,可是那些已經在心理上將自己這一眾人當作了荊州麾下之屬的益州兵馬,卻是像被什麼神奇之力改造過一般,總是給那些心思不定者很大的打擊。

當然,人們總是善於忘記些那些對於己方的尷尬之事。

可是人們也總是善於趨利避害的,有了幾次三番的事實有鑑於前,不管是楊鋒的心思猶疑,還是孟節的心知肚明,卻都可以肯定的不再會對大漢之地有別樣的心思了。

入幕之時,王伉自是施施然的來到鄧瀚在襄陽城的府邸之中。

作為當初一介書生,本來也不過是自認有些才華,而且見到了他出身之地的永昌郡為蠻人肆虐,心生不忿後,便和那時候與他心思相同的呂凱一樣,對於蠻人們不僅憤恨,故而在有幸為鄧瀚這荊州人委以重任之後,便不辭辛苦,不畏艱險的接下了,那看似危險的任事。

而今的他,經過這幾年的歷練,當然不再是當年那個只有這一腔熱血的無為書生,從南中這些時間的歷練中,他也不再對於南中的這些蠻人僅有憤恨之意。

畢竟聖人言,教化四方,施仁天下,好叫遠人來歸,也是王伉等人多年以來的所得的微言大義。

此時來到鄧瀚的府上,自是對於當年鄧瀚予以他們要對南中保持一貫的猜忌之意有些疑惑,所以此次他不遠千里而來,自是一方面代表了楊鋒這當年荊州暗中支援的南中人物表達他的服膺之意,另外也是想要從鄧瀚這裡得到些解惑的機緣。

當然和王伉一起進入南中的呂凱,到時沒有太多的顧慮,比較起來,呂凱的為人行事卻是要比王伉更為堅韌一些,不然呂凱也不會在而今南中和荊州所屬各地保持和平的情況之下,還是一直在為他的那份指掌平蠻圖孜孜以求得以全功。

從時至今日,呂凱的那份圖的名字並沒有因為眼下兩方情勢的變化而做更改的事情上,就能看出,呂凱在心底中,自是深信著那句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故而在這一點上,雖然是一起多年的好兄弟,又在南中這近乎蠻荒之地公事多年,在這對於蠻人的態度上,兩個人內心深處還是多有不同的。

“呵呵,對之,這卻是來我這裡,討要說法來了”雖然在年歲上,此時的王伉自是要比鄧瀚虛長几歲,不過鄧瀚平日裡相處的人物,自是不同於王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