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2 / 4)

小說:三國之雲臺 作者:圈圈

!”

其實鄧瀚也是知道,諸葛亮這個人一生自是認真,一旦認定的事情便會堅持到底,要不然他也不會在劉備死後,至乎以一己之力維持著弱小的蜀漢,真正的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這或許是宿命的因緣,只有等到劉備與諸葛亮相見,便猶如jinfeng玉露一相逢,便勝缺人間多少君臣相知,使得後來的文臣謀士俱為三顧而傾倒。

鄧瀚卻又給諸葛亮寫通道:

“既如此,以玄德公之求才若渴,自會親身拜訪與師兄,不知師兄將何以對之?”

“師弟不必多言,容後自當見分曉!此間且容師兄賣個關子!”

“不想師兄也變得如此有趣!師兄既要相試與玄德公,師弟自不會多言,然師兄又有何言語可動玄德公之心,可否讓師弟先竊聞之?”

“師弟卻也有些不為己甚啊,既然如此,也罷,誰讓師兄生受了你如許之照顧,便將為兄近日所思概說與你。

以師兄之本意,為玄德公計,莫過於先取荊州為立足之地。荊州之地,自是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也,然劉荊州卻是隻好文采風liu,若為太平之時,不失為一利國利民之良吏,當此天下,也不過是為他人做嫁衣而!而如今其人已垂垂老矣,其子多聞也不是守業之人,一旦其身死,荊州基業旦夕之間便屬他人,玄德公自可取之。

而後,卻可以荊州為本,西向爭益州,益州劉璋雖據有天府之國,不過是守門犬之輩,其才更不如劉表,若得此兩地,玄德公自可大有作為!

北方曹操借天時,仰人謀,挾天子以令諸侯,大勢已成,片刻間誠不可與之爭鋒,而江東孫權處,卻是父子三代苦心經營至今,卻是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而玄德公自然是漢室宗親,又仁義之名播於四海,待跨有荊益二州之地,勵精圖治,內修政理,外結孫權,若天下有變,即可出兵與荊益二地,或可霸業有成,漢室可興!既不能,也可退而三分天下!

師弟以為如何?”

“師兄之言誠為天下之良言,若盡如師兄所言,師兄誠乃是不出門而知天下事,臥隆中已定三分天下!

然,天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世事難料,師兄豈可以己度人,江東者,豈無有心於荊州乎,荊州,自是與江東鄰接,而一水為其共險,且又有山陵之固,於江東而言,若其不盡有大江之險,其生死豈非操於人手,且荊州殷富,加之金城之固,江東若是zhan有,也自可劃江而治!

此外,天下之間,無永恆之盟友,只有不變之利益,曹操即使奸詐梟雄之輩,且又有大義之名份,焉知豈能按我等之心意行事乎!

又如今之玄德公,仁義播於四海,但以如今荊州蔡瑁宵小之輩,卻也對其甚為戒懼,自不會讓玄德公輕易如願得此荊州,另若是貿然攻取荊益二州,又恐傷了宗室之義,此也誠為難事!

益州,乃是高祖龍興之地,當時,以霸王項羽之能,只得天下之赫赫武功,卻無治天下之文事,如此方得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進而與天下群雄合,同項羽並爭天下。而如今,曹操孫權二人卻既有武功,又有文事,卻不能類比於高祖。

以小弟之愚見,當先選一穩固之基業,廣積糧,而益州之地,卻非此時之良選,益州雖有山野之固,卻也有閉關自守之難處,荊州玄德公自當爭之,卻不可執意盡取之。當與江東共享之,我或可讓其地利,而盡得其人和!

今之師弟取得上庸之地,卻也為一後路,自上庸北上或可進襲關中,西向則為漢中,而上庸其地也可順水而東下荊州,東吳之地,其西南者卻是益州,小弟自認此地或可有為!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先秦之所以一統天下,高祖之所以建號大漢,光武之所以復興大漢,自可當得我後人借鑑之!

上述所言,不過是小弟一家之言,師兄大才,小弟自是知道,若有胡言亂語,還望師兄諒之!

小弟所願者,欲與師兄等一起,輔佐明主,復興我大漢!待得他日功成,贏得生前身後名!”

第七章 閒話事

鄧瀚的信帶給諸葛亮的震盪自當不小,可是這一切或許只有當事人最為清楚。

劉備對於諸葛亮的拜訪,在鄧瀚與諸葛亮兩個人相互答對後不久便開始了。關羽自是身處上庸之地,正在努力徹底的將千里金城消化進劉備的勢力之中,無暇與劉備同行,只剩下雖有彪悍之外貌,卻身具文士之細膩的張飛陪同劉備一起去拜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