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革命的根本原因。
康有為論述法國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得出一個結論說:“革命之舉,必假借於暴民亂人之力,天下豈有與暴人亂民共事而能完成者乎,終亦必亡,不過舉身家國而同斃耳”
(《法國大革命記》)。梁
324
403胡繩文集
啟超則從“研究”中國農民革命的歷史,而對“革命主義”感到無限恐懼。他說:革命“必賴多數人”
,而“吾見夫所欲用之以起革命之多數下等社會,其血管內皆含黃巾闖獻之遺傳性也”
(《中國歷史上革命之研究》)。從這樣的觀點出發,梁啟超攻擊資產階級革命派是把“居民中最大多數”的“無恆業無學識之人”煽動起來,“非煽動人民之好亂性,舉現在秩序而一切破壞之,則不能達其欲至之目的”。
資產階級革命派自信能引導“下等社會”
,進行“有秩序之革命”
,因而至少在他們鼓吹革命的時候,不害怕下層群眾力量的發動,而且事實上他們也進行了某些發動,這又是使他們比資產階級立憲派高出一頭的特點。
以上所述兩點表明:和資產階級立憲派不同,資產階級革命派要求中國真正成為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因而要求革命;他們又不害怕發動下層人民群眾的力量,因而敢於革命。
但是在實踐中,資產階級革命派表現出嚴重的弱點。革命派所代表的中小資產階級,他們的力量是不大的。組成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多半是出身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以及中小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他們和農民及其他勞動人民的聯絡很少,也沒有能深入到勞動人民的汪洋大海中,進行艱苦的組織教育工作,汲取其力量。他們所能接觸到的,只是大海浪濤激起來的一些浪花,那就是以江湖遊民為主要成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