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水密隔艙和3層船底構成水下防魚雷系統。在建造過程中特別增強了水平裝甲防禦能力;。主炮塔正面432毫米,頂部184毫米,背面241毫米,司令塔正面445毫米,頂部184毫米。依阿華級艦艉兩舷各安裝一臺彈射器,搭載三架水上觀測飛機。
該級艦計劃建造6艘,首艦衣阿華號1940年始建,共建成4艘,分別是依阿華號(Iowa;舷號BB…61),1940年6月27日在紐約海軍工廠正式動工,1943年2月22日正式服役;新澤西號(New Jersey;舷號BB…62),1943年5月23日加入現役;密蘇里號(Missouri;舷號BB…63),1944年6月11日正式服役;威斯康星號(Wisconsin;舷號BB…64),1944年4月16日加入現役。伊利諾斯號(Illinois)1945年8月停工;肯塔基號(Kentucky)1950年1月下水後停建,均未建成。
服役經歷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依阿華級戰列艦服役後主要參加太平洋海區的作戰活動,為航空母艦護航和支援兩棲作戰。其高速性以及強大的高射火力為航空母艦特遣艦隊提供防空火力。先後參加了進攻馬紹爾群島作戰、馬里亞那海戰、萊特灣海戰、硫磺島戰役、沖繩島戰役。
密蘇里號戰列艦是依阿華級戰列艦中建成的第三艘,該艦服役後不久,即因1945年9月2日作為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簽字地點而非常出名。按照慣例投降儀式應當在旗艦舉行。當時“密蘇里”號是第3艦隊旗艦。另一個決定性因素是,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是一位來自密蘇里州的平民總統。他當然樂於讓代表家鄉的軍艦贏得這個至高無上的榮譽。
戰爭結束後,除“密蘇里”號留作訓練艦外,其餘3艘艦在船廠封存備用。朝鮮戰爭爆發後,1951年4艘依阿華級艦再次服役。戰爭結束後,1958年4艘艦編入預備役,又一次全部封存。1968年,“新澤西”號第三次“從軍”,趕赴越南參戰。因其作戰能力有限,消耗費用過大,1969年該艦又退出現役。
1980年代初,美國決定對依阿華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改裝。從1981年10月“新澤西”號進入長灘海軍船廠開始,到最後一艘“威斯康星”號1989年2月改裝完畢,共花費了7年半時間,每艘艦改裝費用約3億4億美元。此次改裝的重點是加強對地對艦攻擊能力,增強反潛防空能力,提高通訊和電子裝置的現代化水平和改善艦員的生活條件。艦上增設了四聯裝“戰斧”巡航導彈8座、四聯裝“魚叉”艦艦導彈4座、“密集陣”近程防禦系統,及直升飛機起降平臺;並設有無人駕駛飛機彈射器,裝備5架“先鋒”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