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舷改變了RLB綜合服務業小艇的位置。補給口,即滑動墊孔,出於隱形的考慮,保持與上層建築一樣的傾角。左舷中部的電梯艙蓋使用液壓驅動,能更靈活地開關。
高波級還將桅杆上的航海雷達從艦體中心線挪到了偏右舷的位置上,在桅杆上裝有多種天線和感測器。與朝霧級的兩根桅杆相比,單桅杆的高波級如何克服煙囪的高溫廢氣對各種裝置的影響是一個課題。對此日本軍方的設計人員經過縝密的安排,克服了這個難題。村雨級的桅杆結構十分複雜,因此高波級在設計中就儘量簡化桅杆的結構,雖然加裝了不少感測器與天線,但由於採用了輕巧衍架結構,使桅杆的重量沒有大的增加。高波級的桅杆為了妨礙敵方雷達的探測,使用吸波材料製造。同時桅杆上的波導管與電纜線都作了防彈處理,以提高戰時的生存性。高波級沿用了村雨級的將風速標裝在桅杆兩側由艦內遙控操縱的方式。艦橋上的航海器材也作了一些增補。此外,村雨級在設計中強調了隱形性。為此整個上層建築向內傾斜,可以有效地減少雷達回波,降低敵方雷達的探測距離。高波級在保留原有設計的同時,還努力送還煙囪廢氣的紅外輻射,進一步加強隱形效能。
在朝霧級以前,日本海上自衛隊多用途驅逐艦的艦橋為開放式結構,從村雨級開始採用了金剛級的封完備式艦橋,這樣不但有利於佈置艦內的空調系統,便可將艦橋擴大到左右舷的邊沿,使艦橋內的空間更加寬敞。隨著日本驅逐艦噸位的不斷增加,各種艙蓋、水密門也隨之加大。此外,高波級將原來12人小住艙整合為30人一室的大艙。這是因為日本海上自衛隊判斷在戰時,過多的小住艙不利於作戰。在執行緊急運送任務時,這些艙室還可臨時改為3層輔位,這樣可以多容納50人休息。高波級為了防止艦內人員交叉感染,為每個住艙配備了冰箱和微波爐,能防止艦上疾病流行。
雖然作了多處修改,可是在設計中精打細算,使該級標準排水量僅比村雨級增加100噸。
'編輯本段'◆ 作戰系統
高波級武備相對於村雨級的改進主要是主炮和導彈垂直髮射系統。主炮由村雨級使用的奧托?梅萊拉62倍口徑76毫米炮改為金剛級上使用的奧托?布萊達54倍口徑127毫米炮,該炮雖然重量較大,近40噸重,但射速比美國的MK…45型127毫米炮高一倍,達到了45發/分,使用非增程炮彈時,最大射程23千米,而且可以發射所有北約國家為該口徑炮研製的全部彈種。採用該炮之後,不僅炮彈威力大為提高,而且口徑增加之後,其採用各種制導炮的餘地也就相應增大,精確打擊能力增強。如果其使用鐳射制導炮彈,甚至是GPS制導炮彈,對付陸上點狀目標時相當有效。在未來的登陸戰鬥中,當前線部隊遭到點狀目標阻擊時,只要通報目標的位置,或使用鐳射照射器對目標進行照射,就可完成一次標準的精確打擊。制導炮彈的成本要遠遠低於各種導彈,多艦齊射時的射速也不是遠端導彈攻擊能夠相比的。至於垂直髮射系統,高波級將村雨級上使用的MK48系統和MK41系統統一為MK41一種,佈置在前甲板主炮後位置,原先MK48平臺改為了反艦導彈發射平臺。如此改進後,海麻雀防空導彈和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的配置方法就比以前要靈活許多,可以根據任務內容和對方實力等條件自由配置兩種導彈的比例。值得一提的是,MK41垂直髮射系統還可以為以後海上自衛隊裝備巡航導彈進行硬體上的裝備,由於日本現階段出於種種考慮不能研製這種遠端攻擊性武器,而未來戰時又很有可能要單獨遂行對遠端陸上目標的精確打擊任務,在戰時一旦需要,只能使用美國的裝備。而MK41系統,本來就可使用“戰斧”一類的巡航導彈,至於前期的技術戰術訓練,則可以透過日美之間的各種聯合訓練、演練、演習和人員交流進行,這種訓練和交流是非常頻繁的。假設將來需要對朝鮮半島或其它地域的陸上目標進行攻擊,僅這一艘“高波”號,就可以攜帶29枚巡航導彈,其攻擊力還是相當強大的。這樣也可以在戰爭初期一定程度上彌補美國海軍遠端奔襲的時間差。
和村雨級相比,其作戰能力變化之處包括:
反艦能力
此方面的變化主要體現在127毫米主炮上,根據二戰以來海戰的統計,3…4發127毫米炮炮彈就能夠有效毀傷1000噸級艦艇,而要達到同樣效果,至少需要20發76毫米炮炮彈。比如奧托?布萊達127毫米炮的炮彈重32公斤,而奧托?梅萊拉76毫米炮的彈重則只有6公斤,每分鐘發射彈藥重量之比為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