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貌
美國海軍在華盛頓海軍條約期間積累的大量技術成果被運用到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的設計中。北卡羅來納級採用平甲板船型、塔式主桅,在最初的設計方案確定採用12門14英寸口徑主炮(3座四聯裝炮塔),但是考慮到倫敦海軍條約實際上有可能被修改或廢除,在主炮選擇上留有選擇餘地(該條約於1936年簽訂時規定: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不得大於35000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4英寸。1938年,將上述條款修改為標準排水量不得大於45000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6英寸),兩艦的主炮口徑和數量在始建後作了變更(這種鑽條約空子的設計方法被“條約時代”的各國海軍廣泛採用)。修改設計採用9門16英寸口徑主炮(3座三聯裝炮塔),艦體前部2座,後部1座,主炮是在科羅拉多級戰列艦16英寸口徑主炮基礎上的改進型。副炮採用新型5英寸雙聯裝高平兩用炮(10座雙聯裝炮塔)。該級艦的裝甲甲板和舷側傾斜裝甲將整個軍艦構成類似“裝甲圍艙”的匣式結構,由1號主炮塔前方縱向延伸至3號主炮塔後,舷側裝甲帶按照抗禦14英寸口徑炮彈的標準設計,舷側水下防護能抵禦700磅TNT爆炸當量,舷側水下防護系統包括五層隔艙,艦底採用三層艦底結構,考慮到空中威脅日益增強以及遠距離炮戰呈大落角炮彈,特別加強了水平防禦裝甲,水平防護系統要求能抵禦8750英尺以下高度投下的1600磅穿甲炸彈的攻擊。北卡羅來納級增強了續航能力,裝備了當時比較先進的雷達。
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建造了兩艘:北卡羅來納號(North Carolina BB55)、華盛頓號(Washington BB56)。1937年10月27日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在紐約海軍船廠開工,1941年4月服役。同型艦華盛頓號戰列艦1938年6月14日開工,1941年5月服役。
服役經歷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2年“北卡羅來納”號與“華盛頓”號相繼加入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1942年8月美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北卡羅來納”號成為當時為航空母艦護航的唯一的一艘快速戰列艦。在這次戰鬥中卓有成效的表現,為美國海軍的快速戰列艦奠定了它們的主要任務:為航空母艦編隊提供對空掩護。1942年11月14日“華盛頓”號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海域的夜戰中,利用雷達的引導擊沉日本海軍“霧島”號戰列艦。1944年“華盛頓”號在一次碰撞事故中艦艏撞毀並更換了新艦艏。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北卡羅來納級兩艦參加了大部分重大戰鬥活動,主要為航空母艦提供掩護與支援兩棲登陸作戰,參加了進攻吉爾貝特群島、馬紹爾群島、馬里亞納群島、關島、硫磺島、日本本土諸島的戰役。 “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1947年退役。1961年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費爾角河作為一艘戰爭紀念艦供人參觀。“華盛頓”號於1960年拆毀。
效能資料
標準排水量:36600噸(1942年);滿載排水量:46700噸(1945年)
艦長222米;最大艦寬33米;平均吃水9。6米,最大吃水10。8米
動力:8臺鍋爐,4臺複式減速齒輪傳動蒸汽輪機,主機輸出功率:121;000軸馬力。
最大航速:28節;續航力:17450海里/15節,6740海里/25節
武備:9門3座三聯裝406毫米/45倍徑主炮,10座雙聯裝127毫米高平兩用炮(每舷5座),1942年該級艦開始改裝40毫米“博福斯”高炮60門和20毫米“厄利孔”高炮40…60門
裝甲(英寸):水線12;隔艙11;炮塔正面16,頂和側面7…9;司令塔16…14;甲板7。7,主甲板1。45…0。6。裝甲總重14;350噸。
艦員:設計編制1885人(其中:軍官108人,士兵1777人)
美國南達科他級戰列艦 '本章字數:2665 最新更新時間:2009…11…11 10:00:00。0'
簡介
南達科他級是在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基礎上改進而成,由於北卡羅來納級的裝甲僅僅能夠抵禦14英寸口徑炮彈的攻擊,顯得攻強守弱,因此該級艦在設計時被要求在噸位、火力不變的情況下加強防護力,因此儘可能的減輕一些不必要的重量,重點最佳化裝甲防護。南達科他級的設計方案被定為“1939式戰列艦”。南達科他級保持與北卡羅來納級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