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部分(3 / 4)

小說:利刃 作者:九十八度

空氣降溫,風擋由導流環噴出的空氣冷卻。雖然艙內溫度仍較高,但飛行員認為可以接受,只是必須帶手套才能工作。

冷卻系統的設計功率為 18~24 千瓦。從發動機壓氣機引出的 700℃的空氣,透過進氣道內的空氣…空氣熱交換器、燃油系統的熱交換器(用耐高溫燃油 T…6 作熱沉)和空氣…蒸氣熱交換器(蒸發水…甲醇混合液)後,至裝置艙入口處時溫度已降為 …20℃,從而使艙內工作溫度保持在 50~70℃。

氣動佈局

米格…25 的氣動佈局與以前的米格式飛機的傳統風格有較大差別,採用中等後掠上單翼、兩側進氣、雙發、雙垂尾佈局型式。這是該設計局與蘇聯中央空氣流體動力學研究院共同的研究成果。

機翼的後掠角為42°,下反角 5°,相對厚度 4%,展弦比 3。2,翼面積 61。9 米²。翼面積滿足在 20;000 米高空作巡航飛行的要求,而小展弦比和中等後掠角則為了保證機翼的剛度。原型機的機翼原來無下反,試飛後發現機翼有嚴重上反效應,遂改用 5° 下反角。

由於佈局方案的尾臂很短,為保證航向穩定性採用雙垂尾和尾部腹鰭。經過試飛多次修改後,加大了垂尾面積,減小了腹鰭,克服了原尾腹鰭過大對著陸的不利影響。

飛機採用矩形二元進氣道,用水平調節斜板進行調節。這是米格式飛機首次採用兩側進氣佈局,但尚未解決在土質跑道上起降時外物進入的問題。

在一次高速飛行中偏轉副翼時因機翼嚴重扭轉而出現副翼反效,飛機墜毀,試飛員喪生。查明原因後規定在高速下不用副翼,改用差動平尾進行操縱。但因全動平尾的轉軸位置安排不當,在個別飛行狀態下助力器的功率不足,再次機毀人亡。經分析後將平尾轉軸向前緣移動了 140 毫米。

效能及其改進

蘇聯刊物公佈的米格…25 截擊型的戰術一技術資料如下(括號內為偵察型資料):

翼展 14。1 米;機長 22。3 米;翼面積 61。9 米²。發動機 2×R…15BD…300,加力推力 2x109。76 千牛。正常起飛重量 37(36)噸;最大起飛重量 41 噸。高空最大速度 2。83M/小時;低空最大速度 1;200 千米/小時。實用升限 22;000 米。超音速航程(不帶副油箱)940(1600)千米;帶副油箱 1;285(2;100)千米。起飛滑跑距離 1;250 米;著陸滑跑距離 800 米。

米格…25P 裝 Smertch…A 相控陣雷達,帶紅外和雷達制導空空導彈 R…40T/…40R 各兩枚。PD 型裝 RP…25(Saphir一25)雷達和 R…40T 和 R…60 近距空空導彈各兩枚。

米格…25 的兩個型別雖然於 1969 和 1970 年透過國家驗收,但 1972 年才正式服役,原因是一次飛機著火失事中蘇防空軍司令員喪生。事故的原因是渦輪葉片斷裂。後將葉片剛心移至更接近根部,改善了渦輪前燃氣的溫度場,降低了渦輪溫度。

據試飛員介紹。飛機交付使用後,他們曾被派往中東參戰,進一步挖掘米格…25 的效能潛力。原規定飛機最大速度(M=2。83)下只能飛 3 分鐘,在中東提高到 8 分鐘。隨後進行了歷時 40 分鐘的最大推力狀態試飛,證明對發動機無任何不良後果,最後取消了時間限制。另外,在一次規避導彈攻擊的飛行中,飛機速度超過了 M=3。

關於飛機的機動能力,據試飛員稱,飛機的操縱簡便,在 M=2。5 下可作橫滾,完成 3~4g 的機動;在重量 30 噸條件下可完成 5g 機動。一次,一位飛行員曾使過載達到 11。5g,飛機嚴重變形但未散架,而且安全著陸。試飛員還反映問世 10 年後,米格…25 已成為一架非常正常的飛機,能完成整套高階特技動作,包括斤斗、半斤斗,只是半徑較大。

米格…25 已於 1984 年停產,完成了二十年的生產歷程。透過以上介紹多少反映了蘇聯航空技術和航空工業發展的特點。

首先,該機技術決策正確,從預研到原型機試飛只用了 6 年,為消除叛逃失密的改型僅用了 2 年,幾乎沒走彎路和反覆,充分反映了設計局和航空工業強大的技術實力和較高的管理水平。

其次,氣動佈局、結構選材和發動機選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