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部分(3 / 4)

小說:利刃 作者:九十八度

”(Shark Gill),“鼠叫”艇殼聲納

該級首艇於1960年中期開工,1970年在列寧格勒的蘇達米赫船廠完工。與正常計劃相比,建造時間很長,很可能這是一條樣艇。在1974年該艇被拆毀。此後,於1979…1983年間在蘇達米赫船廠和北德文斯克建造了6艘。

與快速性相關的艇長的減少,表明在流體動力學設計和層流技術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艇體採用鈦合金,使下潛深度達到700米。這也使得磁性大為減弱。但是,該級艇的聲速分佈較高,這是25年來的設計的現實反映。所有這些潛艇的噪聲狀況沒有太大的變化,也可能現在在海上的西爾雷級作了未來的設計,具體將體現在後繼級上。

艇員數的減少反映了較高水準的自動化。航海系統包括慣性導航系統、衛星導航、“羅蘭”和“奧米加”。高水準的航速與噪聲密切相關,低速時要安靜得多。據報道,成批生產的首艇在1988年拆毀,第二艘在1989年末作為試驗艇再次服役,進行了5年時間的重新裝配。又據報道,該級艇的大多數可能由於經濟方面的考慮作為後備隊。

“阿爾法”級又簡稱A級,海軍代號“天琴座”,設計編號為705,由“孔雀石”設計局設計,是前蘇聯海軍的第三代攻擊型核潛艇。1968年6月20日,該級首艇開始建造,到1981年9月共建造了兩批7艘。第一批共4艘,在列寧格勒市海軍造船廠建造,舷號分別為K…377、K…316、K…373、K …463。後一批3艘為該級的改進型,設計編號為705K,由北德文斯克市402造船廠建造。“阿爾法”級採用水滴線形設計、雙殼體結構,是前蘇聯建造的攻擊型核潛艇中排水量最小的,共分為魚雷艙、機電艙、中央指揮控制艙、反應堆艙、主機艙和艉艙共6個艙室,艇員編制45人(均為軍官),自持力60晝夜。艇上安裝了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攜載發射20枚53型兩用魚雷或24枚水雷。

“阿爾法”級採用了眾多的新技術,創造了前蘇聯核潛艇建造史上的“六個第一”,它一問世就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被稱為是“超越時代的核潛艇”。其採用的新技術包括:首次採用了新型戰鬥情報指揮系統,具有高度自動化水平。由於技術複雜,艇員一律為軍官,而且潛艇也像飛機一樣由地勤人員負責維修;首次採用了155兆瓦的OK…550/BM…40A ( 67lB 型改為1部VM…4O)液態金屬(鉛…秘合金)大功率反應堆,以新型的液態鈉冷卻反應堆,功率密度為普通反應堆的4倍,因而具有極高的航速;首次採用了400赫茲、380伏的動力電源系統,從而大大地降低了電氣裝置的尺寸重量;首次安裝了氣動液壓式魚雷發射裝置,該裝置能在潛望深度至極限深度下發射533毫米魚雷及相同口徑的武器;首次設定了漂浮救生艙,可在應急情況下保證全體艇員的逃生;首次採用了三維流線型的轎車式指揮室圍殼、全部可收發式升降裝置、摺疊式的艏升降舵,因此潛艇的機動性和操縱性都很好。當然,“阿爾法”級最令世人涼豔之處還在於其集大潛深和高航速於一身,其最大潛深達914米,僅次於“麥克”級;水下航速42節,世界第一。需要指出的是,“阿爾法”級的最大航速實際上要略遜於P級巡航導彈核潛艇(最大速度達44。7節),但後者只是一種試驗型號潛艇。有報道稱,美國海軍1979年春首次發現“阿爾法”級核潛艇能潛入900米的深海時竟不知所措??當時的各型魚雷甚至都達不到這一潛深,根本無法對其實施攻擊。

不過,“阿爾法”級採用了大量當時還不是很成熟的技術,其效能並不是很穩定,“阿爾法”級最為人垢病之處在於其在低速巡航時與前蘇聯其它型號攻擊型核潛艇的噪聲相差不大,而在全速航行時輻射噪聲驚人。據美國海軍稱,設在百慕大的監聽站竟然都能夠收聽到位於挪威海的“阿爾法”級核潛艇的螺旋槳噪聲。這一說法雖有些誇張,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阿爾法”級的噪聲的確是相當大。同時,“阿爾法”級排水量較小,艇載的武備量也相當有限,攻擊能力不是很強。因此可以說,“阿爾法”級是一級前蘇聯海軍單純追求“高航速”、“大潛深”而犧牲了其它效能的“怪胎”。另外,“阿爾法”級的可維護性也不好,可靠性不高。該級首艇 K…377 號在1971年12月投入試驗性執行,但在1972年就發生了嚴重事故,被海軍從序列中除名, 1974年報廢被拆毀。1979…1983年間批次生產的6艘也故障頻發,成批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