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櫃(孟掌櫃已經是回家養老)進衙門,誰想第二天,知州大人親自滿臉笑容的把人掌櫃送了出來。
鹽商們的狀子直接被知州大人丟在了臉上,要不是又花錢補上一份厚禮,恐怕就被抓到大牢裡面去了。
天地良心,破壞鹽倉是李孟派人做的不假,可不管是京師的劉太監還是李孟,都與鹽運使,知府,知州不熟,也沒有打過一句話的招呼。
只是文如商行可是曲阜的衍聖公孔家和鄒城孟家開辦的產業,孟家世襲的不過是個五經博士,可孔家那可是超品的國公,在山東除了幾個王爺可就是他家的品級最高。那些王爺可能幾代就撤藩,可孔家這是千百年傳遞下來,在山東地面上影響極大,為了鹽商來得罪衍聖公,不管是什麼官員都把這賬算得明白。
趁著崇禎七年臘月的這次鹽貨地買賣,李孟的萊州鹽貨終於是在東昌府和濟南府開啟了銷路。
崇禎七年和八年之交這段日子,淮商們焦頭爛額,鹽貨丟失被毀,官司糾纏不清,等兩淮的鹽貨終於是調撥過來之後。卻發現淮鹽只能是在州的最南部銷售。那邊本來就是距離海州太近,用萊州鹽實在是太不合算了。
到了崇禎八年初,萊州鹽佔據了整個山東九成的市場,李孟每月的收入要比年前翻了一倍要多。只是李孟卻沒有任何的擴張的動靜,儘管手下們很不理解,可李孟在逢猛鎮和靈山衛所足足放置了一千二百名鹽丁。
;_州府和東昌府剛剛佔領的市場,因為人手不足,反倒是被些小商小販佔了便宜。
逢猛鎮周圍戒備森嚴,鹽丁分別把守著交通要道,雖說買賣鹽貨的買賣還在正常進行,可鎮子上地人都感覺到有些緊張。
李孟是被那次地偷襲有些嚇怕了,來到這時代之後,所遇到和經歷的事情都太過順風順水。導致自己大意。
崇禎年間可不是什麼太平法制社會,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之一,處處刀光劍影。李孟以為靠著自己的力量,把膠州城到靈山一帶變成了比較太平地地方,可是大環境依舊是沒有改善。
李孟總是感覺到後怕,調集回來大量的人員駐守在逢猛鎮的周圍,倒不是擔心會再有那天下午的偷襲。而是擔心幾十名錦衣衛就那麼被在莊園裡面一把火燒掉。再也沒有生息,會不會引起更大規模的注意。
山東濟南錦衣衛千戶所按照李孟的估計。不足額怎麼也要有七八百人上下,若是找上門來,還真是個大麻煩,即便是戰鬥力不行,打完這一波,朝廷的兵馬肯定不會坐視不理,自己這點力量根本不夠用的。
在事情發生之後,李孟派出人手快刀斬亂麻的處理了一批心存怨望的鹽鹽販,這些人就是李孟定下分片制度受到損害地那些人,丘大海更是和他的舅子靈山鹽場的張大使一起給錦衣衛通風報信和指路。
而在濟寧地兩淮鹽商,李孟所能作的也就是些商業的手段了,海州一帶的鹽商是從大明開國就開始存在的群體,富甲天下不說,在官場上地關係也是盤根錯節,有如是怪獸一般,沒有十分地把握,輕易不敢招惹,在濟寧那幾個都是小角色,誰知道在他們後面會有什麼樣的依仗。
丁們都是叫苦不迭,駐守在逢猛鎮不算大事,可在逢親自督訓,訓練量足足加大了一倍,當真是疲憊不堪。
在快出正月地時候,京師來的又一封信,讓李孟終於是放下了心,劉福來在心中以嗔怪的空氣說道,既然是自家親戚,有事就不要瞞著,雖說咱們是本份人家,不去欺負別人,可也不能讓別人欺負到我們自己頭上。
信的最後附帶一提,說是濟南的錦衣衛厲千戶是自己人,有事可以找他幫忙,看完信之後,李孟先是楞了會,接著鬆了一口氣,心裡面知道,這段時間的對自己的危機已經是過去了。
危機既然過去,李孟身邊常駐六百鹽丁的編制卻確定了下來,各處查緝私鹽的人手又變得充足,佔領的私鹽市場逐漸的穩定,開始源源不斷的產生效益。
這次卻也讓李孟發現個問題,鹽丁的訓練,派駐在外面的那些質量並不是太高,也許幾個鹽丁隊長對訓練這件事情並不是太重視,在逢猛鎮有一千多鹽丁的期間,趙能,陳六,王海,馬罡的幾隻鹽丁隊,只有馬罡和趙能的保證訓練,陳六和王海的,則是有些懈怠。
要是在錦衣衛抓人之前,李孟只不過把人叫來訓斥一頓,然後等待他們改正就是,現在的處置方法很是簡單,直接把陳六和王海降職為小隊副,調回自己的身邊護衛,原來他們兩個人的鹽丁隊副被提拔為鹽丁隊長。
崇禎八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