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運河上僅有一座橋,這樣大的兵團(五個軍加上各直屬部隊)如何能夠在敵前安全撤退,也未在運河上另外架橋。解放軍察覺李延年及黃百韜的行動後,及時捕捉戰機,以雷霆萬鈞之勢將黃的掩護部隊打得落花流水,同時將運河大橋截斷。黃的部隊邊打邊退,損失慘重。同時,解放軍於8日爭取得第三綏靖區馮治安部何基灃、張克俠等起義,迅速由棗莊、賈汪南下,楔入徐州以東至碾莊間的曹八集附近,將十三兵團之一 部消滅,佔領了縱深廣大的阻擊陣地。而黃百韜渡過運河的殘部,驚魂未定,即被解放軍四面八方重重包圍於碾莊圩附近;至於該兵團之六十三軍到達窯灣鎮後亦被北進之解放軍包圍。
這樣,在淮海戰役序戰一開始,由於蔣介石集團的基礎腐朽透頂,未能實施預定計劃(哪怕是最不好的計劃),及時集中兵力應戰,在解放軍變化莫測、運用極妙的戰略戰術下,就形成了打被動戰的局面,使蔣軍內部慌亂一團、手足無措。
加以蔣介石的個人獨裁指揮,不論大小情況的分析、大小部隊的調動,都要透過蔣的決定指示。而蔣本人又不能集中精力掌握全盤情況,每日僅憑所謂“官邸彙報”一次來決定指揮部署,或憑他本人“靈機”一動,亂下手諭。因之一切指示到了前方,不是過時失策,即是主觀武斷。前方部隊長不遵從,即有違命之罪;遵從則自投羅網。最後則是蔣介石集團中封建派別關係互相掣肘,也是決定蔣軍命運原因之一。任何一個情況出現,都是隻顧小集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