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最快的地方。
七月,張春再次發動兩萬民工修建柴湖大堤。《新民報》刊登了《柴湖綜合治理》的調查報告,提出了對國家“農林牧漁”進行綜合規劃,協調發展,建設新農村的口號。
周希哲提出了人民代表協商會議制度,強調由最基層的代表進行事務性協商,確定地方建設,避免由於內閣無法組建,政府機構癱瘓而影響國計民生問題。提出以行業協會替代政黨進行協商,避免因為政黨政見不合導致政府停擺。並繼續提出,中國的問題是農民問題。
陳獨秀在編者按中指出,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工人數量會逐漸增多,但是就目前中國的形式,解決了農民問題和教育問題,也就足以讓社會穩定和發展。
陳獨秀介紹了社會主義理論。不過不是一味推崇,而是有褒有貶。
這篇文章把李大釗給招來了。他剛剛從《晨鐘報》辭職,他認為社會的根本問題是解決經濟問題。一旦解決了經濟問題,那麼人口﹑婦女﹑勞動﹑青年﹑廢娼﹑童工﹑土地等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他原本是來應聘經濟學教授的,卻發現新民大學的經濟理論已經超出了他的想象。他不但沒能考上研究所,反而連大學也只是勉強考上。
張春見他基礎很好,只是見識少了一點而已,讓他就讀經濟系,在農業局和工商局實習。
他一來就和陳慶同混在了一起。不過陳慶同確實有容易讓文人們親近的性格。
李大釗一開始並不認為張春有什麼特別之處,認為不過是一個比較貪玩的小青年而已。
陳慶同帶他來見張春時,張春正和梁思達,陳子美幾個玩得正歡。後來也多次看見張春和麗質在大街上和一幫孩子玩耍。
但是慢慢地才發現,大部分新民大學高新技術和理論,其源頭都是張春,他提出的環境論和系統論,在新民大學已經成為了宗旨性的理論。
這兩種理論能夠把中西方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也能夠把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他關於資源利用的論述,已經超出了資本論關於生產資料的論述。這種資源更加寬泛,並本身就處在動態平衡之中,不是簡單的公式能夠表達的。
他認為資源不是無窮盡的,不可能發展到“極度發達”的地步,人類必需剋制自己,儘可能地在環境承受能力範圍下,利用好而已。這是基於西方思想的思考,也是東方理論的繼承。
更加讓他驚奇的是,張春和麗質應該年紀不小了,但是看起來都只是二十來歲的樣子。
陳獨秀就笑他:“別被兩個人的外表矇騙。張春至少比你小不了多少。”
九月,羅振玉和王國維兩個人帶著滿滿一船的箱子到了沙洋。兩個人一起住進了新民書局二號院。除了專心研究和校訂書稿以外,每個星期只去文科學院上一堂課而已。
蔡元培將這一年的新民大學獎勵基金頒給了兩位老夫子,以獎勵兩個人在甲骨文研究中的貢獻。所以兩個人就從日本回來了。
新民大學的《新民學報》也正式出版發行。不過所有稿件都必須經過張春的稽核。正式刊發的稿件都是科普性質,避免洩密。當然羅振玉和王國維的論文就不用了。
這一年到沙洋考新民大學的人多了一倍,還有一些在華的外國人也跑來了。
能考上的依然很少,外國人也是一樣。因為新民大學的研究水平本身就水漲船高了。這一次,連同沙洋在內的四個縣城的中學全部滿員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新民報》的影響力。
蔡元培因為新民大學校區裡涉及機密的東西太多。不得不在沙洋,籌建新民文學藝術學院和新民經濟學院。蔡元培手裡有錢,所以張春也由得他折騰。(未完待續。。)
第十七章 王場
ps: 求收藏,求訂閱,求票票。
潛江,王場,原來的軍營已經被學生和技術工人佔據了。在一片河灘地上,王仁彬已經安裝好了鑽機,開始試鑽。
他們為此準備了整整兩年,王仁彬原本恢復的身體再次瘦了下來。
鑽機的位置是張春在四個可能的位置中選的。因為張春很清楚江漢油田第一井在那裡。而王仁彬選的四個孔位置中,就包含這一個。所以張春毫不猶豫地選了這一個。
王場一帶,現在還沒有居民,河汊與湖泊眾多,森林與蘆葦蕩相間,想找一塊合適的化工基地並不容易。如果想建設化工基地,對整個區域進行規劃是不可避免的。王仁彬這方面的經驗不足,所以王自立從綠湖趕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