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我們一定守好後方,全力支援。”
從會議室一出來,就看見彭德懷和粟裕兩個人圍著已經一歲了的白馬看。
原來這兩個人是偷襲重慶的主力,所以有了戰鬥情誼。
張春和毛石山都笑了,看著賀龍說:“你看,說要調這兩個人,這兩個人都沒走。”
——————————
粟裕到了軍事學院指揮系學習,剛好和林育容是同學。不過毛石山說了,這兩個人都只有一年的學習時間,一年後聽從軍部調遣。
彭德懷則直接送到敦煌去了,到吉鴻昌的騎二師去當副師長。
全國的戰亂基本平息,**雖然擁有了湖北、四川、河南、陝西、甘肅、綏遠六個省,還有內蒙,湖南的一半以及江西的小小部分。成為了佔地面積最大的一隻軍事力量,而且有四川這樣的人口大省,只是佔據的一大半都是荒蕪人煙的北方地區。
蔣介石派張繼去山東請孫傳芳出山,談起張春。孫傳芳說:“張為民為人穩重,但是咬起人來夠狠。只是現在恐怕動不了了。”
張繼問:“有何說法。”
“張為民,治國之才,類似諸葛孔明。但孔明六出祁山,無果而終,只是把蜀中建成了天府之國。張為民拿下河套,不把它治理好,恐怕不會動。河套啊,想治理好,不是一朝一夕,舉全國之力怕也不能。可是如果真讓他治理好了,國家至少能夠享受三五百年的福澤。”
張驥把這句話轉告了蔣介石。說應該趁張為民治理河套的機會,穩定黨內。黨國擁有的都是富庶之地,將來和**才有一爭之力。蔣介石聽從這個意見。開始策動對汪精衛的奪權鬥爭。
第一百章 知識帶來改變
洞庭湖與鄱陽湖的治理,是結合土地改革一起進行的。清朝時曾經為了防洪和蓄洪,要扒掉老百姓圍湖造田的堤垸,但是由於沒有解決土地關係問題,也沒有給老百姓一條活路,所以成千上萬百姓跪在堤垸上不讓扒。
老百姓不是不種植其它農作物,一方面是朝廷不重視,不收購。另一方面交通導致農產品運輸成本非常高,連朝廷徵收軍糧,也有很大一部分消耗在路上的。沒有人種植也就不會有各種加工業,加工出來的產品也賣不出去。這就是惡性迴圈。
所以改變土地關係只是農村改革最基礎的一部分,而交通問題的解決會大大降低農產品在流通中的成本,讓異地老百姓買得起。
比如湖南洞庭湖周邊地區糧食運到包頭,以前恐怕十不存一。現在透過鐵路運輸,消耗極小,成本也很低。
張若茗曾經在一篇論文中強調了如何核定運輸成本,避免商人收取暴利的問題。曾思敏和郭華對於交通運輸系統的管控非常嚴格。同時吳佩孚也在努力完善鐵路排程系統,增加鐵路利用率和運力。仙女研究院研究出了大型集裝箱,帶有冷藏功能的集裝箱,能夠完成保鮮問題。
洞庭湖周邊的一些收購各類點收購魚類,肉類,各種蔬菜和農產品。主要是出口和運往北方。只有一些特產才會在城市的市場中出現,而且大多數都是加工出來的食品。因為城市現在很難和農村區分來開。完全不從事農業生產的家庭還是不多。主要是學校,工廠,商業區的商人,且大部分是外地商人,還有就是在草場進行遊牧的牧民、從事林業的工人、漁民和養殖業者等等。
由於政府核算的成本太嚴,價格資訊的傳遞比商人們中土運輸的時間還要快。一些從事內部商品流通的個體商戶幾乎無法生存而加入了國營供銷系統。因為至少能夠保證家人有不低於其它家庭生活的保障。
也有一些加入了張若茗的對外貿易大軍。
因為這些政策。洞庭湖與鄱陽湖湖區的居民開始外撤和產業轉型。進行漁業和淺水種植業,也有從事各型養殖業的。大部分的堤垸都拔掉了。溼地和沿岸的林區都在恢復。
而農業技術的改良迅速遏制住了水土的流失。進入湖區的水量穩定,泥沙量很少。即使是暴雨也是如此。畢竟江南的環境的恢復能力和進化速度都非常快速。
越往北,恢復速度越慢。
渭河流域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分水嶺。
好在從蘭州到西安。一條由道路與河流水土涵養區形成了巨大綠色長廊正在形成。牧業、漁業、林業的加工業、工業的比重在增加,吸收了大量的人口,農業的比例在收縮。渭河的泥沙量減少得很快。
用於抽水灌溉的磅房的沉澱池的周邊已經種上了一些草,只是管理人員還不敢拔掉水泥沉澱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