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式飛機的研製,張春命令出了發動機以外,暫時放棄轟炸機和和運輸機的大飛機研製工作。因為錢學森在大三角翼、升力體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全升力的概念。他認為大三角翼還是有缺陷,應該建設一個全新的風洞,研究多幅面對於升力以及控制的作用。這樣戰機才更加靈活,可靠性也高,即便是發動機出了毛病,戰機也有可能安全回到地面。同時發動機的推力除了大小可調以外,尾噴流也需要可調控。這樣可以減少飛機的起飛距離,減少對於跑道的需要。
西方和日本都有航空母艦,但是噴氣式戰機對於跑道的要求比螺旋漿飛機高太多了,不解決這個問題。噴氣式飛機上艦很困難。
綠湖研究院又開始建設一條全新的風洞。
與噴氣式飛機相比。武漢旋翼飛機制造廠的直升機新設計的樣機雖然能夠完成飛行,但是可控性非常差,垂直起降和簡單飛行能夠做到。但是轉向,機動動作非常危險。主要是直升機的空氣動力理論體系還沒有建立。
不過旋翼飛機研究所認為旋翼解決直升、懸停就可以了。他們在鷹式二型的大三角翼和氣動佈局的基礎上,將兩個旋翼裝到了機翼上。不再追求速度,而追求低速性,大載重,垂直起降。
研究所設計出了一種怪模怪樣的飛機。並專門為這種飛機設計出了可以在低速和高速之間調控的噴氣式發動機以及傳動系統。而這正好是新噴氣式飛機所需要的。
旋翼飛機制造廠就轉而專門研究這種發動機去了。
這實際上節約了大量研究成本。張春自然樂觀其成。
現在很多研究似乎都走上了一種不同的道路。
計算機的研究小型化是沒錯的。微製造在鐳射技術的運用後,正在朝真正的奈米技術前進。愛因斯坦已經完全沉迷其中。矽晶片已經有了雛形,巨大的電子板已經縮小了不如巴掌大。並且在系統論的支撐下,電子所根據程式所的需要,製造出了一些基礎模組。
這都算正常,不正常的是。愛因斯坦的液晶運用,刺激到了化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