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部分(1 / 4)

小說:農業中華 作者:月寒

內地運來的棉衣棉褲以及皮衣皮褲,皮帽和手套也都分發下去。與對面的只有軍大衣的蘇軍相比,中國人簡直是奢侈。

部隊最新的雪地偽裝服和厚實的披風,讓部隊的冬季訓練得以延續。還是在阿爾泰山的時候,戰士們就已經學會了滑雪。部隊正在進行整編,因為還有新入伍的戰士不能適應。所以混編是必須要做的。

不耐寒的馬匹都在往內地調,騎兵師全部換上了蒙古矮種馬。這種馬對草料要求不嚴,環境適應能力強。

牧民們也在安排往內地的草場流動。黃河沿岸和黃河故道。都出現了蒙古人和白面板的俄羅斯牧人。中國的老百姓總算知道了,白面板的人也並不比自己高明多少,大家都是老百姓。以前那種畏懼洋人的心理消失的無影無蹤。

庫倫,張春見到了巴喬山。這之前,巴喬山一直呆在西安,算是半軟禁著,他參觀了西北大學和陝西的工廠與農村。最後在巴喬山強烈的要求下才回到了庫倫。

蒙古。蘇聯的清洗確實乾淨,大部分都是集體牧場和集體農莊,喇嘛和王爺們死的死,逃的逃,留下的也都成了普通人。

“牧人們到內地去了。內地有些草場還能容納它們。集約化牧場不是不好,而是不能太急。草場是有一定容納力。超過了草場就會退化,單一的畜牧種類也會退化,我相信你這個畜牧部長在陝西應該知道了這些事情。”

天上下著大雪,地上鋪了厚厚的一層,原本在這個季節,是蒙古最艱難的季節,幾乎所有的工作都會停下來。

圖勒河已經完全結冰。這裡以前的農莊是蒙古極少數的農田。主要種植馬鈴薯。

巴喬山不會漢語,所以跟在張春和麗質身後的還有一個懂漢語的蒙古姑娘,水玲穿得像個包子一樣拿著麗質的手。

“我聽說阿拉善進行了產業調整,要恢復林業和部分農業。”巴喬山也穿著漢人厚厚的夾克衫。確實比蒙古袍暖和方便。

“是的,靠近河流和湖泊的地方要適當發展林業和農業,你看草原看上去一望無際,沒有一根樹。但是你沒有發現有樹的地方風就小很多。你們以前大規模墾荒是不對的。大規模增加放牧的牛羊數量也不正確。”

“可是怎麼樣發展經濟。讓老百姓吃飽。”

“多樣化,包括工礦業。當然如何做我不知道,這需要大量的調查工作。綏遠和甘肅已經有些經驗。那就是成立草場管理所,不要管老百姓放多少樣,只允許草場進多少羊就可以了。牧民的數量自然會減少。再就是儘量利用山林,湖泊,河流。讓山上的樹木多起來,動物多起來。自然就會為我們提供食物。讓湖泊與河流周邊長滿樹,在森林中適當開墾土地,種植糧食。這也是增加物種的一種方法。這裡會變得美麗起來。”

農場裡是有些樹木的,這是以前農場的人自己種植起來的,他們不使用蒙古包,住著有用紅磚做的厚厚的火牆的房子。

交通系統兩旁的民工居住地也準備修建這樣的房屋,張春是第二次來這戶農家了。

佩爾採夫是俄羅斯人,參加過日俄戰爭,是一箇中尉,不過負傷復員了。這裡的椴樹林、白樺林都是他種植的,還有一個小花園。

巴喬山也認識佩爾採夫,不過他不喜歡他,認為他是一個地主老財。

但是在張春眼裡,佩爾採夫雖然是個地主,但是老財算不上,因為他帶著自己子女在自己的農莊裡幹活,兒女有些多,但是也不過就是一個在蒙古有些特權的俄羅斯老農民而已。

佩爾採夫對巴喬山同樣沒有好感,因為他差點讓人民黨給殺了。

中國人到了以後,把土地還給了他,按照中國人的標準,他們一大家子所能擁有的土地比現有的土地還要多些。只是他辛苦栽種起來的樹林收歸國有了。中國人說了森林和草場是國家的,農田也是,但是能夠分配給你種植,收取的糧食是按照比例收取,而不是攤派到你口糧都不夠。

佩爾採夫不知道張春的身份,只以為是一個農學院的年輕教師。

佩爾採夫在自己開墾出來的農田裡種植的作物很多是從俄羅斯帶過來的。小麥、大麥、燕麥、甜菜、馬鈴薯為主,還有一些蔬菜。

水果只有櫻桃,海棠,山梨,山葡萄。蔬菜種植時間很短,集中在五到九月份,主要有黃瓜,番茄,胡蘿蔔,甘藍、茄子和甜椒。學生們的調查結果還有一些農民種植大豆。

傑伊是佩爾採夫的小兒子,正在將煤鏟進儲煤倉裡。見到張春一行過來,就跑到門口向屋裡大叫:“中國老師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