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的語言,漢字,成語,典故等等聯絡在一起。他們在教漢字和漢語的時候,就同時在講述這樣的觀點。
“這個石窟。是北魏王朝定都平城時候開建的。而北魏是由鮮卑民族於公元386年到534年間成立,拓跋鮮卑起源於今天的額爾古納河上游與大興安嶺一帶,兩漢的時候逐步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公元398年,北魏遷都平城,平城歷經六帝七世,繁榮昌盛近百年之久。但是我們看到,這些造像卻從有馬其頓——希臘的古典石刻藝術、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上承秦漢現實主義藝術的精華,下開隋唐浪漫主義色彩之先河。很奇怪吧,但是這就是神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在中國,沒有神,神都是人。在中國的這些造像反應的是人性,而不是神性。或者說在中國,人人都是佛,都是神。所以你們看到的其實就是一千多年前的國人。”
這幫學生中,其實其它民族的人沒多少,大部分都是漢族。不過老師仍然這樣講訴,因為要傳導一個博大,包容的民族心態。
這讓張春也不得不鼓起掌來。
只是這個時候的張春在老百姓心目中已經有些半神話了。認出的學生們都舉手行禮,而那位老師也笑著伸手和張春握了一下:“先生好。”
張春笑著說:“你們繼續,你講得非常不錯,應該是我的老師才對,真的受益匪淺。我也不打擾你們了。”
張春和學生們一一握了手,才和麗質一起上馬。
妞妞坐在張春的懷裡,騎著白馬。麗質騎著一匹棗紅馬並排走著。陳子美已經結婚了,所以通訊兵換成了一個全部武裝的戰士。水玲也騎了一匹小馬。另外還有第十三軍派來的四個警衛和六個參謀。
所有的人都是全副武裝,連張春和麗質的身上和馬匹上也裝備了單兵掛件。
他們的身後是一群蒙古矮種馬和野馬的雜交馬群。馬背上馱著帳篷和一些生活用品。
張春一行走出了很遠。一些沒認出來的學生才問:“這是誰呀。”
那位老師在那幾個學生頭上敲了一下:“這是張先生,張為民先生。這都認不出來。”
幾個學生紅著臉說:“我還以為是一個當了點小官計程車兵。”
“張先生和以前的官老爺不同,他是真正老百姓的官,因為有了張先生,才會讓老百姓尊嚴和平等,張先生雖然知識淵博,可是從來都是平易近人,謙遜善學。你們這些兔崽子要記住,要像張先生那樣做人。不要高高在上,不要驕傲得不知道天高地厚。張先生還在老百姓裡面走動,你們算什麼?”
幾個學生連連點頭:“知道了,您老放心。天天囉嗦。”
那位老師也笑了:“我是囉嗦,就是怕你們忘了,記住了,忘了的人都沒有好下場,因為老百姓會推翻你。”
當這位老師教訓自己的學生的時候,張春也在教話語漸漸多起來的妞妞。
“爸爸,長牆。”妞妞指著其實已經很破舊的長城說。
“那叫長城。那上面的叫堡。”
妞妞已經習慣這樣和張春對話。
“長城,堡。”妞妞一邊玩自己的手指頭,一邊重複著詞語。
大同長城分為內長城和外長城,明朝時候修建,但是依舊沒能擋住滿人入關。
“長城實際上是國人的悲哀,代表屈辱的防守。”張春看著已經被樹木掩映的土牆。“你們要記住,當你們要防守的時候,就代表著失敗,你們應該是永遠向前的軍刀。”
“鐵血。”除了通訊兵,幾位戰士和參謀都是臨時抽調過來了,他們整齊地吼了一聲。
鐵血是所有的軍人喜歡喊的口號。
不遠處,一隊只有四個人的護林人被鐵血的呼喊聲吸引。他們整好馬匹,也同時吼了一聲:“守護。”
他們向這邊敬禮,然後沿著護林的小路走掉了。
妞妞滴溜溜的眼睛看著他們:“守護?”
麗質笑著伸手摸了一下妞妞的頭說:“對,守護,他們是大地的守護者。”
第六十九章 衝突
大同一代,已經不像以前一樣是荒蕪。
只是乾燥依舊,樹木生長不快。大片的耕地退耕還草。農民選擇在河曲地區進行精耕細作。長城一帶的樹木生長時間還短。以前兩側都是農田。現在農田變得很少,只有護林人的家屬在叢林中零星土地,依稀能夠看見她們在裡面勞作。
這一帶的護林人和草場管理員是合併在一起的。這四個人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