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像走一條中間路線,所以電傳東北、武漢、臺灣、西藏政府前往廣州共同談判。
伍豪和林長民就動身去了廣州。
西藏政府,班禪和熱振活佛、劉曼卿剛剛完成教育改革。
劉湘從醫院出來後,繼續投入到了甘孜到昌都的交通線。因為甘孜阿壩的交通和教育改革已經基本完成了。
同時劉英到了噶爾。就是為了打通喀什到日喀則的交通線。第十五軍已經組建,軍隊中約有三分之一的藏族士兵。彭德懷在日喀則和學生、技術人員同吃同住,就是為了建成工業體系。
由於技術是現成的,發展很快。日喀則機械廠已經能夠生產槍械和火箭彈。除了冶煉跟不上來,這些槍械壽命受到影響以外,其它的單兵已經沒有多少區別。冶煉上不來,是因為從礦山勘探。到開採,到冶煉到合金,到鑄造,這個過程不是一年就能夠完成的。不過就算是這樣,彭德懷也鬆了一口氣。
比較可喜的是農業。西藏的鹽湖資源發達。生物化工廠的技術克服了環境因素,成功製造出了生物鉀肥。結合農戶的農家肥技術,在低海拔的拉薩一帶給農業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西藏的農業基本上沿著雅魯藏布江、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流域分佈。雅魯藏布江佔據大多數。這些可耕地相對於林地來說,比例很少。所以西藏農業政策還是以增加耕地面積為主,這個工作主要是漢人和少部分解放的農奴們進行的。
土地分配政策已經不可阻擋,連一些底層的喇嘛們也參加了土地分配和從事農業活動。而這裡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從溫帶到寒帶,從潮溼多雨到高寒少雨,多層梯度變化,這讓學生們帶來的各種種子幾乎都能找到落腳點。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交通和加工業,因為西藏東南部豐富的林業資源,如果沒有加工業,就不會形成產品。形不成標準交通系統,各地的政府就因陋就簡先形成公路系統。
這都需要時間,這些基礎打好以後。內地的裝置材料才有可能運送進來,形成加工體系。
由於西藏的農業極為原始,雖然畝產依舊不高,1936年年底,西藏的糧食產量就直接翻了兩番。不僅是藏民和軍隊吃飽了肚子,市面上還多了一些農業加工食品。豐富的糧食品種改變了西藏奶茶糌粑等傳統的簡單食物。
很多牧民被吸引到了農村定居。這也完成了高原減少畜牧人口的戰略。只是這個速度有點過了,藏民們餓怕了,只要有吃的,他們就會流向那裡。結果很多高寒的草場只剩下了漢人和軍人。
班禪不得不號召喇嘛們前去最艱苦的地方和漢人們一起修行。
不得不說宗教有時候非常起作用。它會讓人狂熱和有永續性。大地的守護者和裁決者的思想,確實可以藏傳佛教的思想契合。當這個觀念成型後,喇嘛們比普通藏民更加容易接受漢人們灌輸的林業,農業和牧業知識。也能夠接受天道迴圈的理論體系。只是系統論和控制論、矛盾論對他們來說還是複雜了一點。
西藏的宗教形成於較為簡單的自然環境,正因為簡單,所以天道迴圈的感受對他們更加深刻,才有了輪迴的思想。而系統論等是在自然環境極為複雜的條件下形成的,他們理解起來就有些困難。
第六十五章 黃河灌渠與華北平原
黃河灌渠曾經有段時間,水利專家在討論有沒有必要的問題。
對於北方的缺水,大多數環境專家們認為這是人類破壞了環境的結果。
因為黃河的泥沙淤積,原來的一些河流,比如泌河,它以前可能只是黃河的一條支流,但是現在單獨成為了一條河流。山東境內的尚河同樣是這樣。
歷史學家和環境學家們都認為歷史上這一地區即便是沒有黃河,也不缺水。
殷墟的發掘證明了這一點。因為在它的地層腐殖質中發現的植物群落是喜歡溫暖溼潤氣候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變化。大體上,隨著人類的農墾活動,環境是在迅速退化的過程當中,中間出現了幾次反覆,但都是和戰爭以及全球性的環境變化有關。但是物種的減少,日益乾燥的趨勢是沒有變化的。
特別是遺址的封土,帶來了大量的環境和氣候資訊。
這讓很多專家都重視起來。
殷墟的發掘非常緩慢。但是小屯村東北的宮殿區已經有了雛形,按照時間順序分為甲、乙、丙3組。甲組基址分佈在北部,靠近洹河,多東西向,年代最早;後來城市擴建出線了乙組分佈在遺址中部,門多向南,年代晚於甲組,不過面積最大。丙組分佈在遺址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