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2 / 4)

進了城門。當下何桂清聽得北門有失,仍令諸將力戰;卻令提督餘萬清保護自己與吉爾杭,殺出東門先遁。洪仁發讓過何桂清等逃走,先進了東門。是時城中清國將官,聽得何桂清已遁,莫不憤怒。有降的,有逃走的,紛紛亂擾。副將虎嵩恩、參將杜文瀾都齊城微服而逃。李秀成急令軍士止殺。但大書旗上:降者免死。清軍降者大半。李秀成立即出榜安民,令以冠服葬李元浩屍首。大發倉庫,賑濟難民,莫不悅服。

卷: 蘇州既定,楊輔清便欲進兵,取上海縣,擒捉何桂清。秀成道:“上海多西人居留。稍一誤殺,即開外人交涉。我不宜以大兵臨之,然吾已定計矣!不消一月,不愁上海不為我有也。何桂清一無知子,縱之何害,得之何益。此土木偶人,吾所以令安王縱之也。”說罷各人皆服。秀成平定蘇州,由先奪北門,因表錄賴文鴻為頭功。捷報到金陵,天王大悅。秀成以北伐緊要,留許宗揚、洪容海安撫蘇州各郡縣,一面回金陵商議北征。

卷: 天王聽得忠王回到,親自出城迎接。秀成急下馬道:“何勞大王相接!”天王道:“往返十餘日,即定江蘇省,軍威之速,古未嘗有也。”遂與秀成並馬入城。謂李秀成道:“賢弟這回出師,何成功如是之速也?”秀成道:“這條計,祇可弄何桂清,實不可為訓。且以北征緊要,不得不從速竣事耳。”天王然之,便在殿上擺酒慶功。錄賴文鴻為丞相,餘外各人,皆有賞贈。議休兵一月,便行北伐。

卷: 且說老將林鳳翔,自從領三十六軍,大捷於揚州,清將琦善、勝保,皆退保山東。林鳳翔便直進淮南。因前者聽得東王楊秀清被殺,因此緩兵不進。及聽得北王已死,忠王用事,正待進兵。忽又聽得忠王李秀成有文報到,顧謂左右道:“忠王想催吾進兵而已。果爾則英雄所見略同也。”及左右呈書上,拆閱後,乃大驚道:“忠王緩吾進兵,果是何意?”左右道:“得毋忠王隨後迸兵,故留老將軍少待乎?”林鳳翔道:“言雖如是,然恐非忠王之本意也。”部將王大業進道:“弟與忠王向在老萬營同事,其人忠厚而多智,待人以禮;斷非誑老將軍者,願老將軍少待之。”林鳳翔道:“吾以三十六軍,由揚州到此,攻城破壘,如摧枯折朽。勇如勝保,迄今窮蹙山東,更有何顧慮,而必待忠王后繼乎?”副將溫大賀道:“忠王自用兵以來,算無遺策,不如待之,較為穩著。”林鳳翔奮然道:“諸兄弟何便輕吾!某將獨進幽燕,雙手取北京,單騎迎大王于都下,方稱本心。”說罷,便移文李開芳、吉文元、羅大綱約會於大名府;又以進山東,恐黃河難渡,便移大軍而西,將由汴梁北進。下令軍中,明日五更造飯,平明起程,先取興化。

卷: 臨行時,溫大賀復叩馬諫阻。林鳳翔道:“忠王待克江蘇,然後進兵;以江蘇城池堅固,恐忠王定蘇州時,某已在北京矣。且軍令既下,不可以兒戲止也。”諸將遂不復言。時清兵以林鳳翔日久不進,軍中多懈怠,忽鳳翔軍掩至,猝不及防,守令皆棄城而遁,遂唾手拔了興化縣。傳檄鹽城、安東,次第降附。林鳳翔下令道:“清官諱言兵敗,十不報五;某料清軍不易南下:令軍士休便解甲,宜裹糧趨安徽上游,即可與李開芳合軍矣。”大軍便沿洪澤湖而進,直抵盱眙城。忽流星馬報:清提督鮑超,會同江忠源,攻廬州甚急;羅大綱已回兵南下矣。林鳳翔道:“大綱孤軍恐不能當其眾;黃文金駐安慶,又不易離城。廬州有失,安慶震動。我不如先取鳳陽,以奪清軍之氣,則廬州、安慶安矣。”諸將皆以為然。立即令軍土銜枚疾走,倍道逕趨鳳陽府。

卷: 時清國守將總兵易良幹、參將楊虎臣、知府李文望,聞鳳翔兵大至,急飛報勝保,求請救兵。林鳳翔離城十里下寨。與諸將計議道:“風陽被困,必然求救於琦善、勝保二人;彼救兵若先守彰德、衛輝,以壓吾上流,我將大費籌畫;彼若躡吾之後,吾兵但顧前進,不必慮也,”左右皆壯之。時鳳陽城外,清兵建築木柵,以為固守。鳳翔道:“彼如孩子戲,若把他木柵焚去,軍心膽落矣。”立即分兵為五道,先遺五百人分頭搶到木柵前縱火,木柵、房柵,一時皆著,木柵守兵不戰自亂。城上又恐自擊其兵,不敢發炮。鳳翔督五路大兵,乘火勢而進,直迫城下。清軍大亂,皆齊槍而逃。清總兵易良幹,立殺數人,非但不止,反乘機譁變。鳳翔令在城下發炸起來,城垣陷了數十丈。易良於早葬在火坑之內。溫大賀搶進城門,楊虎臣便棄城逃走;清知府李文望死於亂軍之中。

卷: 風陽既定,林鳳翔安撫居民之後,便傳令諸將道:“某此行將直抵燕京,與諸兄弟作太平宴,自應疾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