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公眾就不斷地得到大屠殺的訊息。南京淪陷前的幾個月,大批住在這座都城的外國記者報道了日本飛行員對南京的空中轟炸。12月初日本逼近這座在劫難逃的都城時,記者幾乎每天都提供有關戰爭進行情況、最後時刻的撤離和建立國際安全區的清晰的報道。令人驚愕的是,大屠殺開始的時候,日本報章刊載了把中國人驅攏起來槍決、成堆成堆的屍首在河邊等候銷燬、日本士兵之間進行殺戮競賽的照片,甚至還有記者對日本人屠殺駭人聽聞的評述。
“南京大屠殺”的訊息首先傳到外界,是由《紐約時報》駐南京記者竇奠安所發的電稿。《紐約時報》年月日封面大標題為“南京**事件”,其小標題為“日軍陷南京。屠殺兩萬人”,世界輿論為之大譁。
儘管如此,國府雖然也表示了憤怒,但遠不如後世那樣,廣泛地蒐集證據。系統地整理關於大屠殺的資料。甚至把這件事情宣傳得家喻戶曉,讓百姓、士兵們都知道。在吳銘想來,如果好好地利用這件事情,起碼士兵們在投降日軍地時候會想到嚴重的後果。
而且。在歐美等西方國家,南京大屠殺一般英譯為NaninMassacre(南京屠殺)或RapeofNanin(南京的洗劫、南京的**)等字眼,但總體上人民對其的認知往往遠不如對納粹地種族滅絕過程的認知。
“遺憾,真是遺憾。”吳銘在謹慎地詢問了鄭蘋如之後,不由得感慨萬千。
“怎麼了?”鄭蘋如還不太清楚是怎麼回事。
“先吃飯,呆會兒出去細說。”吳銘勉強笑了笑,提起南京大屠殺,只要是有良心的中國人,都不會舒服。
細雨如織,雨巷中。一個年輕女子,穿著淡雅的旗袍,走在上海老街地石庫門裡,撐著一把油紙傘,輕輕的走過,偶爾回眸莞爾一笑。。。。。。似乎應該是這樣很富有詩意,很浪漫讓人冥想的情景,現在卻象這烏沉沉的天,兩個人的心情都不是太好。
“竟然是這麼殘忍。”鄭蘋如喃喃自語。“三十多萬,三十多萬條生命。”雖然吳銘只是按照後世的記憶簡單地講述了一下南京大屠殺的事情,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