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火併不意味著戰爭的結束,馬來亞已經得到了巨大的利益,想要他輕易放棄,恐怕很困難。而且蘇門答臘對馬來亞來說非常重要,戰領此地不僅獨控馬六甲海峽,而且使新加坡這個科技文化教育中心成了一種非常安全的所在,再不用擔心印尼從蘇門答臘的進攻。而且亞齊和廖內獨立後,也非常希望馬來亞軍隊能守住南蘇門答臘,隔開印尼的威脅。
印尼戰敗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國內反共的軍人集團和左翼勢力的矛盾日趨尖銳,一場反共、反蘇加諾的政變在印尼右派軍人集團內部暗暗地醞釀著。並且開始積極尋找外部支援,馬來亞和美國自然成了他們的首選。
“不做承諾,保持接觸。”吳銘對瀋陽指示道:“現在時機還不成熟,我們要儘快消化蘇門答臘,亞齊和廖內雖然獨立了,但南蘇門答臘的歸屬還懸而未決,如果沒有合適的理由,國際上必然會要求我們歸還給印尼,這是我們所不願意看到的,新加坡必須要有外部屏障。”
“居民置換的工作正在加緊進行,南蘇門答臘的居民要麼同意我們的提議,要麼遷移到亞齊和廖內,而亞齊和廖內的民眾已經開始向南蘇門答臘集中,支援我們也就是保護他們,這個道理他們還是清楚的。”瀋陽回答道:“但是,我們需要時間,至少要兩個月。”
第四卷 龍騰南洋 第54章 創意
兩個月的時間,如果想拖並不困難,然而世界上的事情大多是事與願違的。就在馬來亞為如何能名正言順的佔領蘇門答臘,為新加坡爭得緩衝之地的時候,另一件大事在東亞發生了。
1945年8月9日,在日本戰敗投降的前夕,美國提出以北緯3度線為界,即三八線,美國和蘇聯分別佔領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的提議,並得到了蘇聯的認可。
1945年12月29日,美軍政府公佈了12月27日由美、英、蘇三國外長會議簽署的關於對朝鮮半島進行託管和建立臨時朝鮮半島民主政府的《莫斯科協定》。1946年3月組成了美蘇英託管委員會(中國因處在內戰邊緣未參與),形式上完成了雅爾塔協議中的約定。儘管該委員會的目標是在這個委員會監督下儘快使朝鮮半島選出自己的合法民主政府,但與此同時美國和蘇聯均在自己軍隊的佔領範圍內分別扶持了服從於自己的政權。處在冷戰邊緣的美蘇兩國均吸收了在歐洲的教訓,在作為雅爾塔協定中真空區的朝鮮半島問題上都開始大膽地設立“鐵幕”。
在北方北朝鮮,蘇軍在朝鮮平北龍巖浦鎮壓了右翼學生運動,在新義州鎮壓了“反託管”學生運動;北朝鮮民族主義分子和右翼分子被掃除乾淨,在北方的政黨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共產黨或左翼團體,右派基本消除。
在南方南韓,共產黨各派在美國佔領軍和右翼勢力打擊下活動空間越來越小,至1947年南韓共產黨主要領導人逃往北方。它在南韓影響也就消失了。美國要想扶植一位傾向於美國政府的代言人,只能是李承晚集團了。
1948年5月10日,在軍警的嚴密戒備和監督下,南韓舉行了單獨選舉。據10日夜各投票點關閉後地統計,南韓800萬選民中。大約85%以上的人參加了選舉。選舉的結果是李承晚以略優的優勢當上南韓總統。8月15日,大韓民國政府正式宣告成立,聯合國隨即接納他為聯合國成員國。
而北方在沒有中立國的監督下,則採取了自己單獨選舉地措施。據蘇聯稱在北朝鮮,參加這次選舉的選民佔99。98%,金日成當選北朝鮮的最高領導人。1948年9月9日成立了最高人民會議,它宣佈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蘇聯及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立即予以承認。
由此,朝鮮半島形成了兩個意識形態上敵對地政權。朝鮮半島南北雙方都認為朝鮮半島上只存在一個國家,國家處於分裂狀態之中,國家統一是雙方努力追求的目標從世界冷戰史的角度看,比照當時同樣作為美蘇插手的其它國家,比如希臘、亞塞拜然、德國和中國來說,朝鮮半島上地這塊鐵幕和德國的柏林牆一樣又厚又高,達到了民族主義都無法攻破的程度。值得提出的是。在這一時期美國的遠東戰略中心在中國,故在對南韓的支援上不及蘇聯對北朝鮮的。而隨著司徒雷登最後一次對華外交努力的失敗和美國國務院外交白皮書地發表,美國在遠東戰略上體現出整體上失去了支撐點後的暫時退卻。杜魯門公開發表講話,將美國戰略防禦線落在了對馬海峽和臺灣東海岸,也就是這個決定讓南韓和臺灣成了被暫時丟擲的棄子。也正是這個決定讓金日成感到機會來了,進而正式向斯大林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