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巴巴地望著他。
“別裝熊,都起來吧!”吳銘轉身拿了條毛巾擦了擦汗,“下面我帶你們去練習潛伏狙擊。”
“頭兒,您以後下手能不能稍微輕點呀!”馬志超揉著屁股站了起來,“我的屁股都被摔成兩瓣了。”
“屁股本來就是兩瓣。”吳銘白了他一眼,“再說,我給你摔成八瓣怎麼樣?”
“別,別。”馬志超一臉苦臉。
“你是不是姓楊?第二隊的?”吳銘指了指一個下巴上有道疤的學員,“幹嘛這麼拼命?”
“報告教官,我叫楊振華,是第二隊的學員。”楊振華立正回答道:“全體學員都希望能得到您的親自教導,我也不例外。”
“呵呵,我也教不出花來。”吳銘擺了擺手,“教學科目是我和各位教官審定的,你們嚴格訓練就能得到好成績,換我教,除了多受皮肉之苦,也沒什麼特別。”
“即便如此,我也會天天跑進前三名。”馬志超邊向身上背裝備,邊欽佩地瞅了眼吳銘,“這是一種榮耀,更是一種激勵,由抗日英雄劉將軍親手教導過,這到外面一說,該是多長臉的事情呀!”
“長臉,我看你是腫臉還差不多。”吳銘笑道:“要是挺不住,就別跑那麼快。也給別人一個捱揍的機會。”
第二批華僑隊員,也就是在印度受訓地那一批,眼看便要畢業回去了,在吳銘的安排下,十個老隊員留在了學校,十個參加了南洋機工隊,他們就是火種,不斷地在南洋青年中灌輸獨立建國的理想,擴大華人獨立民主黨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入侵中國,東南亞海外華人出錢出力,支援中國抗日運動。由陳嘉庚領導的南僑總會號召青年回國抗戰,當時有四萬名東南亞華人。毅然離家棄親,回中國參加抗日戰爭。
當時中國非常缺乏司機,沒人會駕駛運輸車,結果軍火與軍糧的補給便出了問題。一批南洋青年。懷著滿腔熱血,響應南總會號召,報名參加抗戰部隊。他們都是一批司機,在危機重重的中緬公路。負責運送軍需品支援最前線部隊。他們便是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他們先參加軍事訓練,考取一級駕駛員軍階後,正式被編入抗日軍。身披軍服、手持槍彈。肩負運輸軍需品入前線重任。他們人數眾多。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而且他們熱血、年輕、思想進步。象獨立建國這種激進的主張,更容易在他們身上得到響應和擁護。
吳銘不僅盡心盡力地教導華僑隊,而且他還給遠在馬來亞半島奮戰地肖明華帶去了建議,就地成立臨時軍校,囤積物資,發展軍事力量,避免與日本人打硬仗儲存實力等等。並且趁史迪威還沒被趕走,吳銘依靠與他的良好關係,盡最大的努力地試圖將華僑抗日義勇軍直接由盟軍統一指揮,成為盟軍對日作戰的重要力量。希望藉此獲得盟軍地武器物資補給,雖然現在還未成功,但美軍的態度已經有所鬆動,而且這將與義勇軍的下一次行動是否成功有關,也作為美軍考察的一個依據。
經過這一陣子與南洋華僑子弟地交流,再加上吳銘自己的研究,他發現華人要在南洋獨立建國的困難要比原來想象中的大很多。
首先,從地理上講,現在地南洋一帶並沒有特別確切的國家疆域確定。後世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現在都是英國地殖民地。包括馬來半島河加里曼丹島地北部。加里曼丹島則被英國與荷蘭分割。北部屬於英國,稱為馬來西亞地組成部分;南部屬於荷蘭,稱為荷蘭殖民地印度尼西亞的組成部分。這就是現在被呼為“馬來西亞聯邦”地國家,由馬來亞、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四個部分組成,前兩個部分在馬來半島,後兩個部分在北加里曼丹(南加里曼丹被荷蘭佔領)。
這些土地上的華人移民最多,加起來約有兩千多萬,土著則是馬來人以及馬來人的分支。華人移民主要分佈在現在的馬來半島和加里曼丹
,馬來半島的中國人超過一半,加里曼丹島的中國人四分之一,這便引起英國殖民者很大的不安。於是,英國人一貫是聯合當地馬來人,在政治上迫害華人,排擠華人。
南洋華人長期受到歐洲殖民者和當地土著的雙重壓迫,迫切希望有自己的祖國(不是滿洲清國,滿洲清國不但對國內中國人不信任,而且對海外中國人恨得牙癢癢)。因此當中華民國成立的時候,受到了南洋華人的大量資助,很多國民黨元老級別的人物,都是出生在南洋中國人。有的南洋中國人甚至宣佈獨立,加入中華民國,組建“大中華民國”,但旋即被歐洲殖民者鎮壓了。孫中山也多次提到要向南洋擴張,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