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3 / 4)

小說:臺灣通史 作者:冬戀

興工改築,新向英國購置鋼鐵後膛炮三十一尊,及加農炮,以配各臺,計費六十四萬九千餘兩。十四年,復聘德國工師,重造基隆炮臺,狀極堅固,且練炮兵以演放之。炮兵之外,又設水雷營,亦攻守之利器也,臺灣海防於是漸備。然有其器必有其人,而後可以致果,否則非唯無用,藉寇兵而齎盜糧,更為覆亡之害也,悲夫!

鄭氏澎湖炮臺表

媽宮嶼上下炮臺二座

風櫃尾炮臺一座

四角嶼炮臺一座

雞籠嶼炮臺一座

東西嵵裡炮臺四座

內外塹炮臺二座

西嶼頭炮臺二座

牛心灣頂炮臺一座

第五部分軍備志(24)

清代臺灣炮臺表

鹿耳門炮臺 在安平鎮之西,俯臨大海。歸清之後,建築炮臺,其後海水氾濫,臺遂沉沒。

安平小炮臺 在安平鎮南隅,舊時所建,及築大炮臺,遂廢。

安平大炮臺 在安平鎮南隅,距臺南府治六里。同治十三年,沈葆楨奏建,光緒元年十一月竣工。中鑿大池,塹外有濠,海水入焉。置大炮五,小炮四,以水師副將率炮兵三百名守之,顏曰“億載金城”。

打鼓炮臺 在鳳治之西山,臨大海,其後增建旗後炮臺,以為犄角。

旗後炮臺 在鳳治之西,與打鼓山對峙,為互市之口,中闢港道,輪船可入。光緒元年,聘英國工師築之,結構宏壯,中置巨炮,以兵守焉。

東港炮臺 在鳳治西南,兩岸相距三里許,水深丈餘,閩粵商船時來貿易。同治十三年,沈葆楨奏建,置炮十尊,駐兵五百,已而撤去。法軍之役,再駐二百,以防南犯。

青峰闕炮臺 在嘉義西南,距治六十里,為蚊港之口,荷人所築,久圮,炮亦為海水浸爛。嘉慶十年蔡牽之役,金門鎮總兵王得錄就附近再築炮臺三座,煙墩三,望樓一,以安平水師協營,守備一員,千總把總各一員,兵一百八十名守之,今圮。

鹿港炮臺 距彰治二十里,西臨大海,乾隆五十四年所築,今圮。

水裡港炮臺 距彰治西北二十里,昔為貿易之口,港道久淤,炮臺亦圮。

三林港炮臺 距彰治西南四十里,港道久淤,移汛番挖,炮臺亦圮。

海豐港炮臺 距彰治西南七十里,港道久淤,租汛宗元,炮臺亦圮。

大安港炮臺 在苗栗縣治之西,舊屬淡水,為貿易之口,港道已淤,炮臺亦圮。

滬尾炮臺 在臺北府治之西,為互市之口,勢控北鄙,光緒二年,始築炮臺,法軍之役,扼險以守,及巡撫劉銘傳修之,置炮十一,顏曰“北門鎖鑰”。

基隆炮臺 基隆為互市之口,舊設炮壘。光緒二年,改築炮臺以守,法軍之役,被毀。光緒十四年,乃仿西式新築,置鋼鐵炮。

媽宮炮臺 在澎湖廳治之北,舊設炮壘,副以師船。光緒元年,改築炮臺。十三年,劉銘傳檄吳宏洛修之,駐重兵以扼海道。

大城北炮臺 在媽宮之西十里,光緒元年建,十三年修,駐兵千五百名,為媽宮犄角。

西嶼炮臺 在媽宮之西,舊建炮臺於外埯。光緒十四年,別建於內埯,俯瞰大海,駐兵千五百名。

桶盤澳炮臺 舊時所建,今廢。

第五部分外交志(1)

連橫曰:鴻濛之世,各君其國,各子其民,閉關自守,固無所謂外交也。然當春秋之際,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齊、楚、秦、晉,迭為盟主。而鄭以一小國介立其間,聘問往來,不失其宜。孔子曰:“子產有辭,諸侯賴之。”信乎賢者之有益人國也。臺灣當鄭氏之時,彈丸孤島,頡頏中原,玉帛周旋,蔚為上國。東通日本,西懾荷蘭,北結三藩,南徠呂宋。蕩蕩乎,泱泱乎,直軼春秋之鄭矣。嗣王衝幼,左右失人,叛將倒戈,而臺灣乃不國焉。清人撫有,時會變遷,東漸之機,隨流而靡,而內外臣工猶欲以丸泥塞之,多見其不自量爾!夫塞之愈堅,則衝之愈力;衝之愈力,則破之愈大,而臺灣外交無往而不敗也。夫古今異勢,強弱殊形。弧矢之利,不可以御堅炮,舟車之速,不可以競飛船。賢者審之,智者用之,苟非整軍經武,國殖民興,未足以言外交也。德宰相俾士麥曰:“世界無公理,唯鐵血爾。”故以其言,而大小是並,優劣是食,外交之敗,至於滅亡者,何可勝道?悲夫!語曰,前車之覆,後車之戒。餘故採其得失者著於篇,以為興亡之鑑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