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戰,是建立一個新型的民主國家,還是重走蔣介石專制主義制度的老路,這是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兩種命運和兩種前途。
在這兩種命運、兩種前途的大決戰中,東北地區以其優越的經濟條件、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突出的軍事、政治價值,成為美。蘇兩國十分關注的熱點中的熱點和國共兩黨極力爭奪的戰略區域。如果國民黨佔領這一地區,那它就能利用東北雄厚的工業基礎,同華東、華中相配合,南北夾擊中共及其解放區。反之,如果中共控制東北,就可以形成背靠蘇、蒙、朝的戰略基地,根本改變長期以來被國民黨四面包圍的狀態。
東北,包括現在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東部、河北省承德地區,總面積130 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9。2 %,人口3800餘萬。這裡幅員遼闊,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工業發達,交通便利,是中國現代化較早啟動、現代化工業較早建立和較為發達的地區。
東北物產十分豐富,在大山和黑土之下,閃耀著各種瑰麗色彩的數十種礦藏,其儲量之豐富,有的是中國之最,有的為世界之首。據1944年礦產儲量調查統計,當時的東北擁有鐵38億噸,煤228 億噸,銅132 萬噸,鉛、鋅113 萬噸。據1943年統計,煤產量2532萬噸,佔全國煤產量的49。5%;安全發電能力107 萬千瓦,佔全國的78。2%;水泥產量150 萬噸,佔全國產量的66%。這在舊中國工業中是個不小的數字。
東北是全國主要產糧區,清一色黑鈣土的松遼平原,是中國最大的糧食產地。
在關東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可耕地面積3273萬餘公頃,年產將近2000萬噸糧谷。
盛產大豆、高粱、玉米、小麥。其中大豆產量佔當時世界產量60%以上。
東北的長白山和大、小興安嶺的森林面積為2615萬公頃,木材總蓄積量30多億立方米,佔全國的1 /3 ,木質優良,是造船、架橋、建築、軍用的優質材料。
東北的鐵路、公路運輸較為發達。當時鐵路有1。4 萬公里,佔全國鐵路全長1 /2 以上;公路有10。8萬公里,幾乎佔全國公路的50%。
東北南臨黃海、渤海,港灣眾多,有大連、旅順、安東(今丹東)、營口、葫蘆島等優良港口。還有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遼河及其支流,河流交織、航運貫通。關東的經濟,在全國的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從地理環境和戰略位置看,關東的北面是蘇聯。西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接壤,東南和朝鮮為鄰,南面的遼東半島同山東半島的膠東解放區隔海相望,西南與冀熱遼解放區毗連。如果共產黨控制關東,就將打破國民黨軍長期對關內各革命根據地四面包圍的局面,使之有一個鞏固的戰略基地,一個革命的總根據地,以支援關內各解放區的鬥爭,加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程序。相反,如果東北地區為國民黨所佔據,關內各解放區就會處於國民黨軍南北夾擊的不利的戰略態勢之中。所以,抗戰勝利後的關東立刻成為國共兩黨爭奪的重點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眼光顯然要比自命正統的蔣介石要高明得多,社會整合能力也較這位“委員長”強得多。他們最先看到了東北地區背靠強大的蘇聯,西鄰蒙古人民共和國,東聯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南與冀熱遼、華北根據地連成一片,是理想的戰略大後方和總根據地這一步帶有全域性意義的好棋。因此如考察中共中央抗戰後期諸多決策,就可以發現進軍東北不是中共中央的臨時決定,而是毛澤東等政治局成員嚮往已久的設想。
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後期,就已考慮從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復東北的問題。1942年7 月毛澤東和劉少奇曾在電報中探討過在戰後為爭取同國民黨合作建國,把八路軍、新四軍集中到東三省的問題。
1944年9 月1 日,剛剛擔任中央城市工作委員會主任的劉少奇,提出:“成立城市工作部現在主要準備一批幹部做滿洲工作。”
同年11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六屆七中全會主席團會議上曾說過:中國的國土蔣介石丟到哪裡,我們就到哪裡。還要準備幾千幹部到滿洲去。
1945年4 月,在蘇日中立條約終止後不久,身在酉北高原的毛澤東則更加關注東北這塊戰略要地了。為此,他在批轉給晉察冀分局的一項指示中說:蘇聯終止蘇日中立條約表明,蘇日戰爭爆發已經為期不遠,遠東形勢已發生重大變化,今後配合盟軍作戰,將主要配合蘇聯。現在即加緊進行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