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方面資料稱,廣島死亡及去向不明者達71379 人,傷68023 人,合計139402人。日方資料說共死亡118661人,佔總人口310081的38%;傷79130 人,生死不明者3677人,佔總人口的25%;受害者合計201468人,佔總人口的63%。
按照預定的計劃,美國的第二顆原子彈應於8 月11日投在日本小倉。由於氣象的原因,決定提前到9 日投擲。但是9 日這天小倉的氣象情況仍然不好,美機3 次進入該地區都未發現目標,於是臨時決定投在長崎。10時8 分,美機在長崎上空扔下了第二顆原子彈。由於長崎地處山谷,所以遭受的損失較廣島要小,但死傷仍在7 萬人以上。
由於美國投了兩顆原子彈,因此在戰後,美國一再聲稱是這兩顆原子彈才使日本無條件投降的。事實上,當時的日本法西斯已經處於窮途末路了,投擲原子彈固然是促使日本投降的一個因素,但只是加速了日本投降的程序而已。因此,不應過分誇大這兩顆原子彈的作用。
蘇聯與日本是宿敵。
中美英三國(波茨坦公告)發表後,日本仍然把希望寄託在蘇聯身上,企圖透過蘇聯的斡旋,在對日本有利一些的條件下結束戰爭。然而,這只是日本的一廂情願。
8 月5 日,斯大林讓莫洛托夫於8 日接見日本駐蘇大使佐藤,交給了他蘇聯對日宣戰的宣言,要佐藤通知日本政府。該宣言指出:美、英、中三大強國今年7 月26日關於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的要求已被日本拒絕,因此日本政府要求蘇聯調解遠東戰爭的建議已失去一切根據。鑑於日本拒絕投降,盟國建議蘇聯政府參加反對日本侵略的戰爭,這樣使戰爭結束的時間更加接近,減少犧牲者的數目,並加速一般和平的最早恢復。蘇聯政府忠實於其對盟國的義務,接受了盟國的建議,並參加國今年7 月26日的公告,由於以上各點,蘇聯政府宣佈:從明天即8 月9 日起,蘇聯將認為其本身已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
蘇聯的宣戰對日本真如一個晴天霹靂,日本企圖爭取蘇聯為居間人結束戰爭的最後一線希望徹底破滅了。
這次作戰,是蘇軍在佔絕對優勢的條件下發起的。為了參加對日作戰,蘇聯紅軍以80個師的陸軍、2。6 萬餘門火炮、5500餘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車)、3800餘架飛機。500 餘艘軍艦(艇)和15m 餘架海軍航空兵飛機,總計達150 餘萬人的強大兵力,準備從西、東、北3 個方向,同時向日本關東軍發起攻擊,並在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實施登陸作戰。蘇軍與日軍的對比為:總兵力1。6 :1 ,火炮5。2 :1 ,坦克和自行火炮34。4:1 ,作戰飛機25。3:1 ,艦艇23。8:1。從8 月9 日零時蘇軍發起對日作戰,至9 月2 日日本正式簽訂投降書,歷時24天。蘇聯把這次戰略性進攻戰役稱之為“遠東戰局”。中國史學界則一般稱其為遠東戰役。是役,包括5 個戰役,即:在中國東北地區進行的3 個進攻戰役、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登陸戰役。
此時的日本關東軍轄有第一、第三方面軍、6 個集團軍和1 個航空軍,共24個師團、12個旅團,約70餘萬人,並擁有火炮5000餘門,坦克160 輛,飛機650 架。另有偽滿軍和偽蒙軍20餘萬人,日偽軍總兵力近100 萬。在邊境線上,關東軍建有17個建築地域(東面8 個,北面5 個,西北面2 個,西南面2 個),總長1000餘公里,共有8000餘個永久性工事和土木建築的發射點,具有較強的防禦能力。
按照日軍大本營的估計,蘇聯軍隊起碼要到9 月底或者更晚一些時間,才能夠集中足夠的兵力發起進攻,並判斷主要進攻方向是蘇聯的遠東濱海地區,因此日軍的防禦重點應在中國東北東部方向。
7 月5 日,日本大本營確定瞭如下的關東軍對蘇作戰方針,該方針是:利用滿洲廣闊地域粉碎敵之進攻;不得已時,也要搶守長春一大連線以東、長春一圖門線以南要地,堅持長期作戰。
依據以上方針,關東軍將第一方面軍約24萬人佈置在中國東北東部;將獨立第4 集團軍約10萬人佈置在東北的北部和西北部;將第3 方面軍約20萬人集結在長春、瀋陽地區作為機動力量;將原17方面軍約ZI萬人佈置在朝鮮境內,作為戰役預備隊。
但是,出乎日軍預料,蘇軍將打擊重點放在了關東軍兵力薄弱的中國東北西部方向。蘇軍組成了3 個方面軍,